编者按:今年上半年,中国能源消耗增长速度高于同期10.9%的经济增长速度,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能源消耗过多”成为宏观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一时间,我们能否实现单位GDP能耗年内下降4%的短期目标以及“十一五”期间下降20%的约束性指标,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刊推出的这组专题报道,通过权威专家鞭辟入里的分析,记者深入高耗能企业的采访,揭示了能耗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以及实现节能降耗的根本出路。 为“能耗居高不下”把脉
“十一五”规划提出能耗下降20%的约束性指标,对当下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与中国“三步走”的长远战略有何种关联?在节能降耗的漫漫长路上,各类主体为何步履蹒跚?怎样才能把节能降耗由政策目标变为实际行动?
解读:怎样理解20%这一约束性指标
孟昭利(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教授):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数字是“十一五”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这个数字是不能讨价还价的。上半年能耗不降反升,大家都紧张起来,这说明从党中央一直到老百姓都特别关心节能降耗问题。但是,我们要深入理解20%这个数字。现在讲每年实现4%的节能目标,是简单地拿20%除以5所得的结果。实际上,从节能环比来看,“十一五”要最终实现20%的节能目标,能耗应该平均每年下降4.4%。
戴彦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要把20%节能目标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认识。我个人认为,“十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不平常的5年。在短短5年里,我们的社会物质生产增量是过去20年的总和,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成倍增长。也正是这样一种增长,带来能源需求的增长同样惊人。快速增长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增长的质量怎么样?能否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能源消耗的急速增长引发了二氧化硫的增多、生态的破坏、土地的塌陷等诸多问题,这要求我们注意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中央对此有深刻认识,在2004年通过了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把节能摆在第一条;随后又向全社会发布了“中长期节能规划”;紧接着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提出节能20%的约束性指标。
史丹(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我们的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能源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不能重复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以大量的资源耗费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我们已迈入了信息工业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要有更大的提高,应该考虑世界分工的问题,产品设计、研发的低耗能问题。
戴彦德:从长远来看,这20%的节能目标更具有意义。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想,到那时我国应该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呈现碧水蓝天、生活舒适、交通便利的社会景象。在这样的社会景象背后,需要怎样的能源供给呢?
现在,无论是先工业化还是后工业化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年人均能耗低于4吨标准油。一旦过上好日子,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能源需求就会刚性增长。可以估算一下,2050年前后,我国的人口如果达到15亿,而我们的能耗达到现在德国的水平,即人均能耗4吨标准油,每年共需60亿吨标准油。目前世界能源供给总量每年只有94亿吨标准油。可以想象,中国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如果走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路子,现有的能源供给是满足不了需求的。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节能降耗的约束性指标,实际上是提出了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型。因此,20%的节能目标,要从全局的意义去理解,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一时的任务去完成,要着手于近期着眼于远期,把应急措施变成长效机制。分析:能耗缘何居高不下
戴彦德: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家园建设的路还很长。按照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这个阶段原材料需求非常大,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与此同时能耗也会上升,大约持续10年~15年。我们在这个时期提出降低能耗,的确是一个巨大挑战。也正因为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地方打着增长的旗号,不顾质量,粗放型增长造成能源的很大浪费。
史丹: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特征是靠投资拉动,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居高不下,全国新开工项目多达9.9万个,新开工项目越多,对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大。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70%,上半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长13.2%,超出经济增速2.3个百分点。而能耗较低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上半年仅分别增长5.1%和9.4%。
戴彦德:目前社会上不乏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但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合理,全社会应用这些技术的节能潜力高达数亿吨标准煤。可是无论在工厂中还是在百姓生活中这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应用。为什么这么大的潜力,没人去投资呢?第一,节能是一种二次投资行为。经营者关心的是怎样生产产品、提高质量,怎样卖出去,多数企业并没有把降低成本作为它的着力点,因此需要投资的节能技术往往无人问津。第二,现在许多能源服务公司缺少融资渠道。银行贷款关心的是项目的还款能力。对于传统项目,修一条路、建一个工厂等,投入产出一清二楚,然而投资节能项目,是能源成本的降低,它是看不到的,因此往往难以贷到款。
史丹:现阶段我国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技术节能应该是个基础工作,我们的结构优化也要靠技术的进步。节能技术的特点是生产成本低,使用周期长,但是一次性投入高,老百姓和企业往往没有算清这笔长期账。拿汽车来说,有小排量和大排量的汽车,小排量的汽车耗能低、污染少,然而大排量的车在我国还是有不小的市场,我们应该把节能上升到一种公民意识和节约文化。
戴彦德:有政策、有标准,没有人贯彻实施是不行的。这是我们过去的节能政策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踏踏实实做好节能工作,不但要重视政策、法制、法规建设,而且要有组织建设作保障。我们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搞节能的时候,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节能体系,但在改革的进程中,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型中,这个体系被削弱了。
孟昭利:节能投资需要几年以后才能见效。明确了这一点,现在就不用只盯着短期数字过于紧张,而更应该关注在节能方面都具体做了什么。节能的效果并非呈现平均化的态势,我们只要在2010年前完成20%的目标即可。这就像万米长跑,前面落后一点,但是中间使劲跑,余点力气,到最后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