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2758  添加时间:2006-9-11 【 打印此页
 
节能降耗之路到底“卡”在哪里?

    编者按:今年上半年,中国能源消耗增长速度高于同期10.9%的经济增长速度,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能源消耗过多”成为宏观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一时间,我们能否实现单位GDP能耗年内下降4%的短期目标以及“十一五”期间下降20%的约束性指标,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刊推出的这组专题报道,通过权威专家鞭辟入里的分析,记者深入高耗能企业的采访,揭示了能耗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以及实现节能降耗的根本出路。

  为“能耗居高不下”把脉

  “十一五”规划提出能耗下降20%的约束性指标,对当下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与中国“三步走”的长远战略有何种关联?在节能降耗的漫漫长路上,各类主体为何步履蹒跚?怎样才能把节能降耗由政策目标变为实际行动?

  解读:怎样理解20%这一约束性指标

  孟昭利(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教授):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数字是“十一五”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这个数字是不能讨价还价的。上半年能耗不降反升,大家都紧张起来,这说明从党中央一直到老百姓都特别关心节能降耗问题。但是,我们要深入理解20%这个数字。现在讲每年实现4%的节能目标,是简单地拿20%除以5所得的结果。实际上,从节能环比来看,“十一五”要最终实现20%的节能目标,能耗应该平均每年下降4.4%。

  戴彦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要把20%节能目标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认识。我个人认为,“十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不平常的5年。在短短5年里,我们的社会物质生产增量是过去20年的总和,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成倍增长。也正是这样一种增长,带来能源需求的增长同样惊人。快速增长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增长的质量怎么样?能否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能源消耗的急速增长引发了二氧化硫的增多、生态的破坏、土地的塌陷等诸多问题,这要求我们注意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中央对此有深刻认识,在2004年通过了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把节能摆在第一条;随后又向全社会发布了“中长期节能规划”;紧接着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提出节能20%的约束性指标。

  史丹(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我们的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能源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不能重复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以大量的资源耗费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我们已迈入了信息工业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要有更大的提高,应该考虑世界分工的问题,产品设计、研发的低耗能问题。

  戴彦德:从长远来看,这20%的节能目标更具有意义。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想,到那时我国应该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呈现碧水蓝天、生活舒适、交通便利的社会景象。在这样的社会景象背后,需要怎样的能源供给呢?

  现在,无论是先工业化还是后工业化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年人均能耗低于4吨标准油。一旦过上好日子,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能源需求就会刚性增长。可以估算一下,2050年前后,我国的人口如果达到15亿,而我们的能耗达到现在德国的水平,即人均能耗4吨标准油,每年共需60亿吨标准油。目前世界能源供给总量每年只有94亿吨标准油。可以想象,中国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如果走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路子,现有的能源供给是满足不了需求的。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节能降耗的约束性指标,实际上是提出了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型。因此,20%的节能目标,要从全局的意义去理解,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一时的任务去完成,要着手于近期着眼于远期,把应急措施变成长效机制。分析:能耗缘何居高不下

  戴彦德: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家园建设的路还很长。按照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这个阶段原材料需求非常大,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与此同时能耗也会上升,大约持续10年~15年。我们在这个时期提出降低能耗,的确是一个巨大挑战。也正因为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地方打着增长的旗号,不顾质量,粗放型增长造成能源的很大浪费。

  史丹: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特征是靠投资拉动,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居高不下,全国新开工项目多达9.9万个,新开工项目越多,对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大。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70%,上半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长13.2%,超出经济增速2.3个百分点。而能耗较低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上半年仅分别增长5.1%和9.4%。

  戴彦德:目前社会上不乏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但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合理,全社会应用这些技术的节能潜力高达数亿吨标准煤。可是无论在工厂中还是在百姓生活中这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应用。为什么这么大的潜力,没人去投资呢?第一,节能是一种二次投资行为。经营者关心的是怎样生产产品、提高质量,怎样卖出去,多数企业并没有把降低成本作为它的着力点,因此需要投资的节能技术往往无人问津。第二,现在许多能源服务公司缺少融资渠道。银行贷款关心的是项目的还款能力。对于传统项目,修一条路、建一个工厂等,投入产出一清二楚,然而投资节能项目,是能源成本的降低,它是看不到的,因此往往难以贷到款。

  史丹:现阶段我国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技术节能应该是个基础工作,我们的结构优化也要靠技术的进步。节能技术的特点是生产成本低,使用周期长,但是一次性投入高,老百姓和企业往往没有算清这笔长期账。拿汽车来说,有小排量和大排量的汽车,小排量的汽车耗能低、污染少,然而大排量的车在我国还是有不小的市场,我们应该把节能上升到一种公民意识和节约文化。

  戴彦德:有政策、有标准,没有人贯彻实施是不行的。这是我们过去的节能政策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踏踏实实做好节能工作,不但要重视政策、法制、法规建设,而且要有组织建设作保障。我们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搞节能的时候,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节能体系,但在改革的进程中,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型中,这个体系被削弱了。

  孟昭利:节能投资需要几年以后才能见效。明确了这一点,现在就不用只盯着短期数字过于紧张,而更应该关注在节能方面都具体做了什么。节能的效果并非呈现平均化的态势,我们只要在2010年前完成20%的目标即可。这就像万米长跑,前面落后一点,但是中间使劲跑,余点力气,到最后冲刺。


  戴彦德:20%的节能目标并非一个孤立的数字,而应该把它放在“十一五”目标体系中去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节能降耗20%,是与经济增长7.5%、服务业比重提高3%的规划相联系的。经济增长需要能源支撑,如果经济增长过快,不提高增长的质量,实现节能目标就会比较困难。支招:怎样降低能耗

  戴彦德:作为后发型工业化国家,我们有后发优势,现在许多节能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直接利用。过去20年的粗放型增长,浪费了很多能源。这同时说明我们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应当转变观念,把节能当成一种资源去开发。现在降低能耗还有一个有利的条件,这就是一些行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过剩的项目中有一大批能耗高、污染严重,要趁机把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掉。

  能耗过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所以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我们还应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思考,逐步改变我们扮演的“世界工厂”的角色,以此减少能源、环境压力。另外,跟民生联系紧密的交通、建筑两个部门的节能需要特别关注。

  史丹:国家在考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时,能耗问题应该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目前能耗高的地区与能耗低的地区相比,单位GDP能耗相差5~6倍。所以,在未来的生产力布局中,可以考虑将高耗能产业向沿海等低能耗地区发展。我们生产4亿吨钢,在低能耗、效率高的地区生产和在效率低、能耗高地区生产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兼顾地区平衡发展的问题。资源的优化配置确实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效率。

  孟昭利:要做好能源审计工作,把家底弄清楚,以此来寻找节能的潜力、方向和进行技术改造。现在很多企业的能源处都解散了。因此,搞节能统计等基础性工作,必须有专抓的领导。企业在汇报时要写好两个报告,一个是能源审计报告,一个是节能规划报告。

  戴彦德: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单纯靠市场力量来推动节能工作的,政府的有形之手应该起主导作用。政府除了要完善相关法律外,还应该辅以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另外,专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对于节能工作的开展必不可少,但往往是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国家应该建立专门性的担保基金,确保节能服务公司工作的顺利开展。


  走进高能耗企业看究竟

  钢铁、建材、化工、电力、纺织等行业是能耗大户,同时也是当前节能潜力最大的领域。让我们走进这些高能耗企业,看看这些行业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哪里。

  由于企业内部能耗管理缺位、外部的能耗监管网络尚未建立,高能耗带来的高成本已经严重削弱了纺织企业竞争力。

  根据统计,我国纱锭总量由1998年限产压锭后的3300万锭,增长到目前的8000多万锭,接近全球纱锭总量的一半。记者采访时发现,不少发达地区淘汰的落后设备,又转移到经济欠发达地区重新投入了生产。记者在山东滨州市某棉纺企业了解到,该企业拥有数百万纱锭,其中一半是早已经淘汰的有梭织机。纺织是当地不少乡镇的支柱产业,使用落后工艺设备的小纺织厂比比皆是。当地纺织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落后设备大量存在,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能耗成本也居高不下。

  纺织属于高耗能大群体机械化生产的行业。纺织工业已经成为江苏省第二大高耗能行业。

  “越先进的设备生产效率越高,单位能耗越低,产品的附加值越高。”无锡一棉厂高级工程师叶家齐告诉记者。一棉厂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生产用水量仅为原来的1/3,电费比全市纺织行业平均每度电少3分钱,而年销售总值却由几年前的不足8亿元,增长到目前的15亿元。

  小小的节能创新可能带来巨大的利益。比如无锡一棉厂经过检测,发现细纱机上皮辊的长度太长,纺纱根本不需要那么长。于是将皮辊的长度单位由28毫米减少到14毫米,这样,一台细纱机一个小时能节约0.76度电。通过这项小小的技术创新,全厂一小时能够节约近700度电。

  “企业节能降耗需要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而这两个条件对于大多数纺织企业来说都处于空白状态。”叶家齐说,从企业内部来说,要达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目的,就需要最先进的技术在生产工艺中应用,这需要专门的部门和专家来负责。“而大多数企业都缺少这类部门和专家。”

  叶家齐告诉记者:“我经常到其他企业去交流,有的纺织厂用水率仅有60%,可就是没人管,甚至半年都不管。现在用一吨水加上排污费才2.7元,在有的企业甚至近一半的水都浪费掉了,实在太可惜。”

  “企业节能降耗其实是个‘一把手’工程。”叶家齐无奈地告诉记者,许多企业的资源部门都有节能建议,但企业老总对此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下边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

  行业主管网络的缺位,也阻碍了企业节能降耗。江苏省纺织集团总工程师林厚馀告诉记者,纺织行业的节能降耗需要一个系统的网络,但是,目前全国在省一级没有专门针对行业能耗的协调部门,地市一级也没有主管部门,能耗方面的专家也屈指可数。这样,就产生一个现象———政府喊的多,实际工作却缺少抓手。他说,这两年,政府组织企业学习推广节能降耗的活动也很少,实际上,企业主要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搞节能降耗。

  “整个纺织行业产能过剩。由于成本倒挂,企业的合理利润几乎为零。”江苏省最大的纺织企业张家港华芳集团棉业公司总经理钱福仁告诉记者。依靠产能扩张求发展的空间已经不大。今后走集约化道路,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是纺织企业发展的方向。

  编辑点评:能源审计和审查制度的缺位,使能耗的约束渐渐软化。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政府主导的能源审计是克服市场手段失灵的有效工具。把能耗标准作为强制性门槛,将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也将逼使企业追求科技进步实现“绿色发展”。


  钢铁业:中小企业成为节能瓶颈

  河北是我国钢铁产量第一大省,钢、铁、钢材产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钢铁是这个省的支柱产业,钢铁能耗占工业能耗的45%,而工业能耗则占社会总能耗的70%以上。

  河北有大大小小200多家钢铁企业,其中除少数是国有大型企业外,民营中小型钢铁企业的数量占7成。受资金、生产规模、管理水平限制,河北中小钢铁企业成为节能降耗的瓶颈。如何将为数众多的中小钢铁企业能耗控制住,成为棘手的问题。

  资金约束,成为中小钢铁企业能耗控制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国有大型钢铁企业邯钢集团为了节电,投资9.3亿元建设燃气蒸汽循环发电机组,每年利用回收的煤气可发电6.7亿度,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中小型钢铁企业显然不可能舍得在节能上如此大手笔动作。

  涞源奥宇钢铁有限公司办公室的甄慧民说,政府已经与他们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企业也意识到,节能降耗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好处。这两年他们也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包括高炉煤气回收、实施喷煤技术、污水一体化处理、转炉二次除尘、回收氧化铁粉末以及氧气,这些项目投资加起来不是小数目,一些小钢厂受资金限制,想有所作为也心有余力不足。

  甄慧民说,由于贷款难,奥宇钢铁节能降耗技改项目投资全部来自自筹资金,这也得益于近段时间企业效益好。一旦遇到市场“转阴”,钢铁价格下跌,企业自身都难保,就别提节能降耗改造了。

  “中小钢厂能耗降不下来,还由于装备档次落后。就像电器一样,老式的总比新式的费电。”一位在邯钢工作20多年的老员工说:“这些设备上马时就先天不足,虽然经过技术改造可以把能耗降下来,但能力有限。比如,小高炉可以进行喷煤改造,但喷煤量有限,煤多了就会喷不进去,能耗就降不下去。”

  钢铁行业不仅要求企业具备产品制造功能,还要求其具有能源转换功能。例如,煤在冶炼过程中会转换成热能,这部分热能如果回收起来还可以再利用。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能源转换能力差,余热、余能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由于不能带来可观的效益,企业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投资改造来回收这部分余热、余能。

  节能降耗是项硬功夫,要求企业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同样成为中小钢铁企业能耗控制的一道门槛。中小企业包袱轻,运作成本低,只要能维持下去,就不愿考虑通过管理的细化降低能耗。他们各自为战,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不肯接受大型钢铁企业的整合。

  编辑点评:现在钢铁行业属于高成长期,市场拉动企业扩张,粗放经营就有效益。一旦钢铁形势不好了,企业就必须向规模和成本要效益。中小钢铁企业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能耗不可能有大幅下降,亟待增强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必须把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规范和引导本地区钢铁企业的发展方向。


  自备电厂无序建设,加剧西部能源浪费

  宁夏在经济总量上是个小省份,能源消耗却很大。近年来,宁夏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最近两年,宁夏大量企业自备电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些自备电厂,发电临界值低,单位发电耗煤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2005年,宁夏已投入运行、在建及拟建小型燃煤自备电厂总容量157万千瓦(网外),占宁夏2005年底总装机的30.2%。如果加上其他企业(网内)自备电厂装机144万千瓦,宁夏企业自备电厂总容量将达到301万千瓦,占2005年底宁夏总装机容量的58%。在这些小型自备电厂中13.5万千瓦及以下机组共60台,总容量157万千瓦,平均发电煤耗在6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单位千瓦耗煤约是60万千瓦机组的2倍,且大多没有节水设施。

  作为高耗能企业,由于电价在其产品成本中占据了50%以上,面对不断上涨的电价,企业纷纷开始建设自备电厂。宁夏兴平冶金公司在发展煤化工及其下游产品和冶金产品之后,又准备投资2.8亿元,筹建两座2.5万千瓦矸石自备电厂;作为宁夏大型民营独资煤焦化生产企业的范福公司也准备建设一个拥有两座1.2万千瓦发电机组的自备电厂。

  南京苏源环保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孙克勤说,西部有许多高耗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纷纷要求开工建设热电联产项目,表面上说是为了环保、提高效率,实际上大多数是有名无实,光供电不供热,不仅增加了污染,而且增加了能耗。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宁夏近年来一直将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高能耗产业发展较快且比重大,但其能源使用效率相对偏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大约为2万千瓦时,每千瓦时电量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为0.477元,单位电量利用效率极低。

  编辑点评:西部资源虽丰富,但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路子,最终将导致环境压力加大,进而影响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田昭清邓华宁王民武勇毛海峰)

 
来源(电气市场网:http://www.em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