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006年4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参观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国家电网公司正在研发的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技术时指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用电量很大,应该采用和研发先进的技术。”
循着时代的强音,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寻求跨越的不竭动力。
2006年8月19日,这一天,必将载入电力发展史册。
中国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奠基,电力工业又一次站在发展跨越的新起点上。
这是电网发展的一次跨越。中国电网发展方式翻开了新篇章,以特高压为重点、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大戏”拉开了序幕。
这是科学精神的一次跨越。近乎苛刻的科学态度在论证、科研和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得到彰显。
这是自主创新的一次跨越。中国电网技术和电工设备制造水平开始迈向世界科技巅峰。
这是中国能源发展的一次跨越。全国范围内的能源资源高效配置成为可能,中国能源新格局初露端倪。
这是一次用使命和忠诚完成的突破,建设者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国家电网精神。
特高压,是思想解放、理论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结晶;特高压,凝聚着智慧的光芒和科学的精神;特高压,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选择!
破题:关于能源“困境”的思考
发展特高压电网无疑在合理“搬运”能源的同时,主动肩负起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
长沙,蜡烛脱销;杭州,启用临时交通红绿灯;全国大范围缺电……当历史的车轮刚刚驶入新世纪,中国便遭遇了一场长达数年“缺电阵痛”。
紧缺、过剩,再次紧缺、再次过剩,人们要问,中国电力难道走不出这样的发展“怪圈”?
新的突破往往肇始于现实的困境和突破者深切的责任感。
2004年年底,三广直流工程验收途中。
行驶中的中巴车里,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向同车的国家发改委领导提出了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建议:“电网薄弱是造成缺电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根本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我们国家应该开展特高压电网的建设,这是解决煤电油运紧张的关键。”
建设特高压电网,是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在对我国能源格局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后,作出的战略性建议。
“特高压”,这个酝酿已久的字眼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决策者的视野中。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