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资源丰富的四川,水电与火电之比大大高于全国水平,加之径流电站多,存在电网调峰能力差的结构性问题。改变这一状况,最简单的办法是上火电,而四川是一个煤炭资源较贫乏的省。
尴尬背后,表达了四川对核电的巨大诉求。
时针回拨到2003年8月29日下午,一场特别的“知识讲座”在省委大院一个大会议室悄然举行。作报告的两个人,一位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名誉院长杨岐,一位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原副总干事、著名核电专家钱积惠。“核电风暴”,让聆听报告的省领导和省级机关250名代表接受了一次“核洗礼”。
“四川正向建设西部首个核电站的目标而努力”,“省委将慎之又慎地讨论实施方案”,“集思广益,争取在四川办成此事”———讲座之后,省委、省政府领导画龙点睛。这一意愿,被有关人士看作为四川发展核电“有利的支持和动力”。
在此之前,四川核电之梦正在鲜为人知地大打“提前量”,筹备小组组建、专家论证小组成立、合作伙伴的筛选和建设方案的论证,紧锣密鼓。拥有非常强大的常规岛技术能力的西南电力设计院,拉开了“大浪淘沙”的核电选址,经卫星、航拍等先进测量手段,区域分析、图上选点、多次现场踏勘后,从普选的20个中筛选出6个候选厂址,再精选缩减为4个。
一个月后,省委常委会通过《关于四川发展核电的看法和建议》,由副省长王怀臣挂帅,核电项目领导小组随即宣告成立。四川的核电站建设,由此走上圆梦之旅。
2004年9月15日,近百名中国核电业人士聚首成都,核电厂址评审会隆重登场。位于南充、泸州和宜宾的4个预选厂址,通过国家电力规划设计院众多专家预审,全部被认为符合核电厂的建设要求。四川一度成为媒体的焦点。
其时,在各地展开的新一轮核电冲刺中,四川并未排在前列。据负责四川核电项目厂地评审的国家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赵洁透露,至少11个省市提出了核电发展计划,其中有4个省已完成核电厂址选择等前期工作。“现在内陆的能源需求很大,各地上核电项目的心情都很迫切。”
据了解,修建核电站涉及到巨大的投资和安全、环保以及与水电、煤电关系等问题,国家审批工作慎之又慎,须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究竟“花”落谁家呢?谁能掘得内陆核电“第一桶金”?尚不得而知。但来自民间的声音一直很持久。2004年,电荒、煤荒、油荒……能源的持续紧张状况让人喘不过气来。如何破解煤电油运吃紧的“瓶颈”,成为关注的热点。
2005年1月,四川“两会”,应对电能源紧缺被列为一号提案。成都代表团杨大陆、张世昌等13名人大代表联名递交提案,建议四川尽快建设核电站,把核电纳入电力发展总规。
沈国俊代表同样关注核电。2006年3月,全国“两会”,他提交了《请求国家将南充核电站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的建议。身为四川省核电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沈国俊的提案将理由摆得一清二楚:最近几年,四川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电力紧缺;经国家电力规划院专家组评审,南充厂址被认为十分理想……代表呼唤四川“核电梦”早日变成现实。
“在抓紧建设沿海地区核电站的同时,国家开始规划有条件的内陆省份发展核电。”机遇当前,沈国俊代表、杨岐委员不约而同地建议国家将四川省列入国家核电发展中期规划,支持四川建设核电站。
和着民间的呼声,2005年5月,四川第一个大型核电项目———4×1000MW工程初可研收尾。年底,项目建议书上报至国家发改委。
选址角力:优中选优实事求是
花落谁家:最终要靠科学说话
蓬安县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嘉陵江在这里打了个大弯,拧成一个巨大的环型半岛。它三面环江,一面连接陆地。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这里脱颖而出,成为从20多个核电厂址中胜出的“幸运儿”。
庆祝的鞭炮声早已散去。2006年12月27日,记者驱车来到这个小山村,公路边、建筑物上,依然到处挂着“支持核电建设”等内容的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