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于技术复杂,在70万千瓦的大型水轮发电机上采用全空冷技术一直是一个世界禁区。
哈电人义无反顾地走进了禁区。在2003年的三峡右岸招标时,哈电机勇敢的提出了使用全空冷技术方案,最终得到一致认可,因此成功中标。在三峡右岸大型水轮发电机上首次使用全空冷技术是一次创新,也是哈电机自主创新占据市场的“独家秘籍”。
业内人士担忧,70万千瓦机组全空冷技术的重大突破在于线圈的风冷技术,线圈是水轮发电机的心脏部分,体型巨大,高3.5米的线圈一般是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能散热的温度就低,不能散热的、窝风的地方温度就高,要想做到全部温度均匀非常困难。
为此,哈电人开始在其他地方5个电站的项目施工前,同比缩小做过6个巨型模型,进行过7次试验,最终制造出来的产品,不仅线圈保证均匀散热,而且使所有线圈中“温差”不超过三峡总公司新规定的高于世界先进水平5摄氏度标准―――温差不能超过3摄氏度,每一根线圈温差上下最不均匀的地方不超过2摄氏度,可谓再一次成功挑战了世界性难题。
而应用哈电机自主研发的风向流量分布等先进技术,23号品牌机组所有线圈温差仅为1.5摄氏度。除此之外,23号机组对机组振动摆度的处理,也全面超越了三峡公司规定的标准,50多米高的主轴“摆度”仅为两根半头发丝间距。“这种精准无误的控制技术,在国际上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诚说。
据三峡总公司相关人士评价,哈电机掌握的这项大型水轮发电机全空冷技术,至少领先国外3年~5年,因此,哈电机的这项技术已经是独步世界。
继三峡工程之后,哈电机人没有停止脚步。贵州的构皮滩电站是哈电机人面临的新挑战。该电站水位落差达180米,比三峡水位落差还高,对发电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哈电机人成功保持了自己独霸业界的优势。机组效率步步提升:三峡左岸模型转轮效率为94.5%,右岸为94.63%,贵州构皮滩效率达到了95.27%。
电机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平安兴奋地说:“这项新技术的成熟,是哈电机几十年科研成果的综合反映和巨大回报,是哈电机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立设计制造的成果,是空冷技术的重大突破,其创新成果的成功运用,将稳步推进我国百万千瓦发电机冷却技术研究和发展。”
短短数年,从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到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哈电机就消灭了之前和国外先进企业之间20年以上的技术差距,为自己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有专家称,哈电机不仅在三峡工程中成为最大赢家,而且,也成为全国水电市场上的最大赢家。
百万千瓦再次突进世界水电技术“无人区”
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突破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技术这一迄今为止仍属世界水电“无人区”的重大命题,是哈电机人在“危机就是生机”意识的驱使下,早在数年前就自觉压在肩上的严峻挑战。
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目前国内外电机制造骨干企业进军的目标。通过该项目的研制,将促进我国水力发电设备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将使我国由水电大国迈向水电强国,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