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7日日本东芝公司(Toshibacorporation)为主的财团出资54亿美元收购了核电鼻祖西屋公司,其中东芝公司出资41.58亿美元,目前拥有西屋77%的股份。但是令人震惊的是2006年12月16日,中美签订双方协议,中国国家核电技术招标机构选择了美国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和肖工程公司联合体作为优先中标方,中国出资53亿美元引进AP1000技术建设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共计四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西屋公司为此技术花费5亿美元和15年时间,但是中国所购西屋公司相关技术产品的价值却与并购该公司的日本财团的并购费用相当,远高于东芝控股西屋的并购出价,差不多的成本费用,日本人买了一个完整的公司,中国却只买了几项产品技术。
这次交易为中美贸易减了压,但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其一,中国应该吸取西屋交易的教训,制定计划并购其他国际核电企业,乃至国际核电巨头,法、德、加拿大的公司都可以考虑;其二,中国应以建设新的核电站市场为基础,与国际核电巨头成立联合技术开发公司;其三,与西屋公司彻底地讨价还价,力争获取最大的合同权益。引进西屋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应该是一次历史机会,应力争以10年的时间完成中国独立的核心技术开发。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NP1000国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正在推进,2006年底已经完成了浙江海盐方家山厂址的工程初步设计和初步安全分析,完成了反应堆安全壳设计分析和试验验证等先期的工作。CNP1000还不能说是完整的核电第三代技术,为此需要中国的核电技术采取跨越式的发展战略弄潮核电产业,与其花大价钱买技术不如并购国际核电巨头,创新进占核能技术制高点。大国需求本身就是一种机会财富,重工使需求成为本钱,致商使需求成为浮动的价值,核电引进应该为建设强大的中国核电企业服务,理应避免殿后式追赶,而无跨越式超越的浮华。 2、进入资本市场。2006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全年累计发电226.8亿千瓦时。与2006年我国电力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6.22亿千瓦,发电量累计达到28344亿千瓦时的总规模相比,核电还是规模不大的产业。为此中国的核电企业应该与电力集团合作进入资本市场,以中国市场集合资本的能力发展中国的核电企业,市场竞争将使中国的核电市场更加有效地开发。
3、推进新型联合技术研究。中国应联合美、俄、法、日、德、印建立国家间的核电技术研究计划,分享研究成果。
3掌握核电的战略作用
发展二次能源的核电产业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核电产业嵌入中国的区域经济和企业体系运作,也就是寻找到了核电产业发展的真正后劲。
中国发展核电的本质是以技术置换、替代土地、矿产、水等资源,但是由于核电初始投资成本高,使用寿命又长,不适应能源体系的转型,因此不宜作为中国的主力能源,它应成为保持中国在未来能源产业竞争力的补充能源。考虑到核电企业的发展,建议中国的核电企业应与其他能源企业整体或局部重组,促进核电企业拥有较高、较稳定的产业利润来源和资本积累能力,由此更可以拓宽核电产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模式。
目前的核裂变技术与其他能源已共同构成了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品种,再过四五十年全球将逐步过渡到以核聚变能源与其他能源并主的时代,由此发展二次能源的核电产业就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核电产业嵌入中国的区域经济和企业体系运作,也就是寻找到了核电产业发展的真正后劲。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