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经营核电的体制也应当抓紧改革,中国经营核电的公司主要有三个,即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核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广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这种类似专营权的经营体系,仍然有着计划经济的思想,并不有利于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应予改变。中国发展核电事业应该立足区域经济和重化产业,为此建议应大力推进中国核电立省、核电立市、核电立厂的全新战略。广东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739亿元人民币营建核电,其投资超过了常规电厂,已选择了10个新厂址。大型的钢铁、石化、煤炭重化工业也应该营办核电站以替代化石能源消耗。从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入手组建核电站也是中国实现分布式能源供给的理想方式,也即需要以群龙办核的开放竞争体制代替目前三马掌核的较为封闭的体制。 2并购国际核电巨头造就国际领先的中国核能应用体系
中国应该吸取西屋交易的教训,制定计划并购其他国际核电企业,乃至国际核电巨头,法、德、加拿大的公司都可以考虑。
与火电相比,核能发电的优势是:环保、污染物排放非常低,不会加重全球的温室效应;核能依赖的资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核原料铀供应相对稳定安全,难以被个别国家控制;核燃料能量密度比化石能源高几百万倍,要比煤炭石油节省体系庞大的物流资源;核能发电燃料费用低,与油气煤相比具有价格稳定的优势,对原料产地依赖性不强。核能发电的劣势是:热污染严重,放射性废料处理需缜密安排,核电不宜做尖峰、离峰使用,需要建立严格的防漏安全体系等。
核能是以科技革命的二次能源方式创造动力,它摆脱了远距离输送的压力,提高了一个民族未来的竞争力。中国东部地区营建4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机组即相当于每年置换亿吨的煤炭,节省几百亿吨公里的货运物流量,同时也将节省大量的水、土地等战略资源,因此它是一种以科技革命创造能源置换自然资源的重要产业。目前核能对油气资源的替代作用已经很明显,截止到2005年法国的核发电量相当于替代了1.024亿吨油当量的消费;日本相当于替代了6630万吨油当量的消费;韩国相当于替代了3320万吨油当量的消费。
考虑到现在中国核电厂的建设周期一般需要5-6年,因此建议中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到2020年应提高到1亿千瓦左右,静态投资增加到总额7000亿元人民币以上,集中发展的战略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强大的中国核电制造业和提供足够的清洁能源。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主要包括:美国的西屋公司AP1000压水堆技术,法国阿海珐﹙AREVA﹚与德国西门子联合研发的ERP压水堆技术;目前核电设备制造商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德国。大致正在形成通用—日立、东芝—西屋、三菱重工—阿海珐以及俄罗斯和加拿大五个制造中心。目前中国发展核电技术已经拥有了广大的市场和资金,所缺乏的乃是核电技术和强大的核电制造业,为此必须调整传统的发展思路。
1、并购国际核电企业巨头创造性地发展中国核电制造业。重商主义的技术引进道路对中国的核电事业是不利的,它可能导致引进一代,再引进二代、三代的依赖性引进习惯。应鼓励中国核电企业并购美、日、法、德的核电公司,1999年-2000年,英国的核燃料公司(BNFL)花费10多亿美元收购了美国CBS公司控股的西屋公司的核电业务和ABB公司的核电业务,整合为现在的西屋公司(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