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中国内陆首座核电站的破茧,是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以及中核、中电投、中广核、大唐等四家央企之间的竞逐。 目前,以争取内陆首座核电站落户为目标,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状态。
2005年11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一纸文件《关于开展湖北湖南江西核电厂址论证比选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内陆核电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湖北、湖南、江西以领先的姿态进入国家发展内陆核电的优选省份之列;安徽、四川、重庆、河南等早已开始选址准备的省份在第一轮的筛选中纷纷落马。内陆首座核电站建设的大网越收越紧,指向也越来越清晰—高层现在考虑的不是“要不要在内陆建设核电站”的问题,而是“要在哪里建”的问题。
而在湖北、湖南、江西这三家地方政府的背后,是中核、中电投、中广核、大唐等四家央企巨头之间的争夺。各地规划中的核电投资总计高达数千亿元。2006年12月,《国企》记者赴筹备核电项目最为集中的湖南省进行了调查。
三省四方逐鹿内陆“首核”
位于中国大陆中部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对于核电站的建设都有着一致的向往。用电紧张、煤炭资源不足、水力资源的开发基本饱和、铀矿较为丰富是它们相同的特点。核电,早在二十年前就进入了三省的视野。囿于多年来国家谨慎发展核电的政策,三省的工作一直停留在前期的选址和准备阶段。
如果说国家发改委2005年下发的“三省厂址论证比选通知”的文件使内陆核电建设初见端倪,那么形势真正变得明朗是在2006年3月22日。这一天,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由国家发改委撰写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其中提出:中国要在2020年完成4000万千瓦装机目标。预计到2020年,还需要再建32座核电机组(每座100万千瓦)。
发展数字目标的明确,让三省的核电建设准备工作更加紧锣密鼓。
2006年6月,中国核工业集团(简称“中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组建了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筹建处,并称将争取使桃花江核电站成为内陆第一个核电站。6月22日,中国广东核工业集团(简称“中广核”)与湖南常德市政府签署了《关于合作推进常德核电项目开发建设的框架协议》,准备在常德桃源县选址建厂。2006年11月13日,大唐湖南华银核电厂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在长沙召开,大唐湖南核电项目也浮出水面。此外,还有在湖南蛰伏三年之久的中电投华容小墨山核电项目。
至此,中国核工业和电力工业的四大巨头已齐聚湖南,争建内陆首个核电站。相比湖北、江西的单一项目,湖南一时“门庭若市”。
湖北、江西也没有按兵不动。有报道称,在湖北、湖南、江西这三个候选省份中,以早前就强势提出要做“核电内陆第一家”的湖北优势“最为明显”。2006年11月24日,另一报道援引了江西省有关官员表态:“这是媒体的说法,我今天就在国家发改委汇报工作,没有得到这样的消息。”针对“预计内陆首座核电站的最终选址结果年内敲定,湖北优势最为明显”这一说法,江西省这位负责核电工作的人士强调,“江西具有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