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并网发电,让我国成为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秦山,打造自主核电一流品牌
在众人的眼里,杭州湾畔那座只有百多米高的秦山,也许根本称不上是山,只能算是个山丘。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随着我国首座自主设计的30万千瓦核电站建在这里并网发电,今日秦山不仅为世人所熟知,也成了许多到浙江旅游的人必去的旅游点之一。
安全运行15年
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1985年3月20日开工,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1994年4月投入商业运行,1995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秦山核电站的建成并网发电,实现了我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在迎来并网运行15周年的前夕,从秦山核电公司获悉,15年来秦山核电站三道安全屏障完整,“三废”排放控制有效,没有发生过超标排放事件,排放物核素含量最高的仅为国家规定标准限值的2%、最低的仅为标准限值的十万分之几。电站周围环境仍保持在天然水平。
到2006年11月底,电站累计发电285亿千瓦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在为秦山二、三期建设提供建设滚动资金的同时,2005年已还清全部投资贷款本息23.8亿元,并为电站乏燃料后处理积累了8.6亿元的费用。机组运行15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20万吨、二氧化碳3000多万吨。
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公布的WANO性能综合指数也显示,目前秦山核电站性能综合指标已提前达到全球同类260座压水堆核电站的中值水平。其中,电站安全系统性能在2001年后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了解秦山核电站建设、运行的人知道,秦山核电站创出安全运行15年的业绩看似容易实艰辛。它是秦山核电公司职工15年来抱定“一定要走出一条自主发展我国核电之路”的信念,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前行的结果;也是秦山核电公司在探索、前行中不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己的结果。
技术改造创新15年
秦山核电站并网运行第一年,发电量达17.4亿千瓦时,提前两年达到设计指标。由于秦山核电站是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设计、80年代建造的原型堆电站,受当时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和国际合作环境的限制,电站的关键技术和一些技术诀窍花钱都买不来。因此,机组投产后的运行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先天不足”。突出表现在机组设备故障多,由设备原因引起的非计划停运、非计划降功率事件多。
针对存在的问题,秦山核电公司认识到,要让原型堆具备商业堆运行的能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一条必由之路。于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核安全法规和标准要求,在对电站系统和设备进行全面排查、整治的同时,秦山核电公司也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思路,投入巨资,开始了持续至今的对电站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历程。其中,仅2000年到2003年在技术改造中投入的资金就达1亿多元。先后完成了控制棒组件检查装置的购置、堆芯水位计事故报警系统的增设等17项重大改造。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谢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