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电站第四次换料起,秦山核电公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与中核集团公司组织的强大技术支持体系共同努力,采取理论计算与随堆燃耗考验相结合的方法,改进换料方案,逐步加深燃料组件燃耗,从而使电站的燃料循环周期,从设计值的320等效满功率天提高到了410等效满功率天,也使电站从中取得了平均每燃料循环增加发电量17%、循环成本降低约20%、乏燃料产生量减少约16.7%的经济效益。
到2005年底,秦山核电公司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已走过从无序到有序、从被动到主动、从不可控到可控三个阶段,累计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842项,在使电站运行可靠性得到整体提升的同时,也取得一大批科技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成果数十项。 持续提升管理的15年
安全是核电站运行的生命。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行,离不开良好的设计、设备制造和建设的支撑,但最终安全与否仍取决于人,取决于运行人员的能力,取决于生产过程中人的责任感和工作态度。
基于这一认识,秦山核电站在即将运行时就确立了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改进的管理思想,并安排两个月的时间,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为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电站还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立了每年两次的定期互访交流制度,并加入了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随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检查、监督、培训和管理支持,共享各国核电站运营管理经验。
安全管理工作的推进,使秦山核电站在1996年全年能力因子达到86%,高于当年世界核电站能力因子平均值两个百分点,并创造了首次连续高功率运行188天的纪录。
为从制度上确保电站安全运行,秦山核电公司还建立了职工全员安全培训制度,颁布了《安全质量政策和目标》。在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时,按照国家核安全法规的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制订了质量保证、辐射防护、环境监测等10个管理大纲和200多项管理程序。
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秦山核电站如今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核电站运行管理模式。如通过建立以“大修经理”为核心的大修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大修组织管理,对大修实施计划按小时编排,使电站大修收到了计划精确度和可控度越来越高的效果。以2006年第九次大修换料为例,整个过程仅用了28天7小时,创下了国内核电站换料大修工期最短的纪录。
更可喜的是,通过秦山核电站的实践,我国自主建设核电站的能力也得到了整体提高。以秦山核电为参照电站,由中核集团公司承建的我国援建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一期工程30万千瓦核电站,在2000年9月投入商业运行后,至今已安全运行6年。中核集团在成为世界核电站设计建造第17家供应商的同时,目前也已基本掌握了6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总体设计、建设能力,并具备了以我为主与国外合作设计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能力。
在日前召开的纪念秦山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十五周年座谈会上,众多当年参与秦山核电站建设的专家在发言中认为,秦山核电公司在用取得安全运行15年业绩证明,我国已基本具备了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建造、运行和管理好核电站的综合能力。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谢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