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并网发电,让我国成为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秦山,打造自主核电一流品牌 在众人的眼里,杭州湾畔那座只有百多米高的秦山,也许根本称不上是山,只能算是个山丘。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随着我国首座自主设计的30万千瓦核电站建在这里并网发电,今日秦山不仅为世人所熟知,也成了许多到浙江旅游的人必去的旅游点之一。 安全运行15年 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1985年3月20日开工,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1994年4月投入商业运行,1995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秦山核电站的建成并网发电,实现了我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在迎来并网运行15周年的前夕,从秦山核电公司获悉,15年来秦山核电站三道安全屏障完整,“三废”排放控制有效,没有发生过超标排放事件,排放物核素含量最高的仅为国家规定标准限值的2%、最低的仅为标准限值的十万分之几。电站周围环境仍保持在天然水平。 到2006年11月底,电站累计发电285亿千瓦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在为秦山二、三期建设提供建设滚动资金的同时,2005年已还清全部投资贷款本息23.8亿元,并为电站乏燃料后处理积累了8.6亿元的费用。机组运行15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20万吨、二氧化碳3000多万吨。 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公布的WANO性能综合指数也显示,目前秦山核电站性能综合指标已提前达到全球同类260座压水堆核电站的中值水平。其中,电站安全系统性能在2001年后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了解秦山核电站建设、运行的人知道,秦山核电站创出安全运行15年的业绩看似容易实艰辛。它是秦山核电公司职工15年来抱定“一定要走出一条自主发展我国核电之路”的信念,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前行的结果;也是秦山核电公司在探索、前行中不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己的结果。 技术改造创新15年 秦山核电站并网运行第一年,发电量达17.4亿千瓦时,提前两年达到设计指标。由于秦山核电站是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设计、80年代建造的原型堆电站,受当时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和国际合作环境的限制,电站的关键技术和一些技术诀窍花钱都买不来。因此,机组投产后的运行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先天不足”。突出表现在机组设备故障多,由设备原因引起的非计划停运、非计划降功率事件多。 针对存在的问题,秦山核电公司认识到,要让原型堆具备商业堆运行的能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一条必由之路。于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核安全法规和标准要求,在对电站系统和设备进行全面排查、整治的同时,秦山核电公司也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思路,投入巨资,开始了持续至今的对电站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历程。其中,仅2000年到2003年在技术改造中投入的资金就达1亿多元。先后完成了控制棒组件检查装置的购置、堆芯水位计事故报警系统的增设等17项重大改造。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谢然浩 从核电站第四次换料起,秦山核电公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与中核集团公司组织的强大技术支持体系共同努力,采取理论计算与随堆燃耗考验相结合的方法,改进换料方案,逐步加深燃料组件燃耗,从而使电站的燃料循环周期,从设计值的320等效满功率天提高到了410等效满功率天,也使电站从中取得了平均每燃料循环增加发电量17%、循环成本降低约20%、乏燃料产生量减少约16.7%的经济效益。 到2005年底,秦山核电公司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已走过从无序到有序、从被动到主动、从不可控到可控三个阶段,累计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842项,在使电站运行可靠性得到整体提升的同时,也取得一大批科技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成果数十项。
持续提升管理的15年 安全是核电站运行的生命。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行,离不开良好的设计、设备制造和建设的支撑,但最终安全与否仍取决于人,取决于运行人员的能力,取决于生产过程中人的责任感和工作态度。 基于这一认识,秦山核电站在即将运行时就确立了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改进的管理思想,并安排两个月的时间,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为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电站还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立了每年两次的定期互访交流制度,并加入了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随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检查、监督、培训和管理支持,共享各国核电站运营管理经验。 安全管理工作的推进,使秦山核电站在1996年全年能力因子达到86%,高于当年世界核电站能力因子平均值两个百分点,并创造了首次连续高功率运行188天的纪录。 为从制度上确保电站安全运行,秦山核电公司还建立了职工全员安全培训制度,颁布了《安全质量政策和目标》。在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时,按照国家核安全法规的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制订了质量保证、辐射防护、环境监测等10个管理大纲和200多项管理程序。 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秦山核电站如今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核电站运行管理模式。如通过建立以“大修经理”为核心的大修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大修组织管理,对大修实施计划按小时编排,使电站大修收到了计划精确度和可控度越来越高的效果。以2006年第九次大修换料为例,整个过程仅用了28天7小时,创下了国内核电站换料大修工期最短的纪录。 更可喜的是,通过秦山核电站的实践,我国自主建设核电站的能力也得到了整体提高。以秦山核电为参照电站,由中核集团公司承建的我国援建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一期工程30万千瓦核电站,在2000年9月投入商业运行后,至今已安全运行6年。中核集团在成为世界核电站设计建造第17家供应商的同时,目前也已基本掌握了6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总体设计、建设能力,并具备了以我为主与国外合作设计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能力。 在日前召开的纪念秦山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十五周年座谈会上,众多当年参与秦山核电站建设的专家在发言中认为,秦山核电公司在用取得安全运行15年业绩证明,我国已基本具备了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建造、运行和管理好核电站的综合能力。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谢然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