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指数体系 2002年1月,上海二手房指数报告正式发布,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动。从此,上海乃至中国有了科学反映二手房市场的工具和标准。它为普通消费者和专业研究机构准确研判市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个指数系统的发起和创立者之一,正是“房报”。
从2001年起,上海二手房市场发展迅猛,交易量直逼一手房。存量房交易超过增量房已指日可待。而对于存量房部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个科学的指数体系来反映市场的交易价格走向并引导市场。“房报”发现了这个强烈的市场需求,并出于一种品牌战略的考虑,决心创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
我们认识到,在传媒的运营时代,报纸已不单纯是传统版面形态的东西,读者也不是单纯的阅读者。“房报”延伸自己的产品,实际上是在创造一批“读者”,这个产品也许是版面,也许是版面之外某种形态的产品,甚至是某种工具。不管读者是否意识到,实际上他都在“阅读”着“房报”,“房报”的品牌影响力也就扩大开去了。在此过程中,“房报”提供的是服务,却也同时在输出自己的品牌,放大自己的效应。建立房地产市场指数评价系统正好符合“房报”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战略意图。
但是,建立指数系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必须借助完善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技术支持,还要在全市各区建立上百个监测点。“房报”作为一家专业媒体,自身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于是,“房报”作为主导,依靠房产之窗网、东方房地产学院等专业机构,共同成立了上海二手房指数办公室。半年之后,上海市区二手房指数系统正式诞生,这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首创。
上海二手房指数系统包括上海二手房区域价格抽样报告和二手房指数报告两部分。价格抽样报告主要提供各个控制区不同房型的套成交价格,并配有区域图。这种表达方式直观易懂,可以直接作为市民买卖房屋的参考。这个报告首先在“房报”发布,以后每星期发布一次,每次由两到三个行政区组成,每月覆盖整个上海市区一次。二手房指数报告则是在区域价格抽样报告的基础上,计算出二手房价格指数,即表达方式为点数而不是具体成交价格。该指数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在“房报”上发布,反映上海二手房市场的整体运行态势。
对于普通市民,二手房区域价格抽样报告相当实用,很有参考价值,只要与自己所要买卖的房屋做比较,相应地调整心理价位就可以操作。比如新房子就可以适当把价格调高一点,若地段较差则将价格适当调低一些。这个抽样报告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房报”的二手房内容,也为它持续占据同类媒体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不少读者专门收集“房报”指数报告中的图表、数据,作为对比参考资料。
在二手房指数系统推出4年半之后,“房报”再次倡导推出上海房屋租赁指数系统。
上海房屋租赁指数包括房屋租赁价格抽样报告和租赁指数报告两大部分。这个指数系统将整个租赁市场细分为售后公房、一般商品房和高端商品房三类,共选取了67个控制点、100个有代表性的样本楼盘。以2006年5月为基础,每月统计一次,以此作为监测研究对象,反映上海整个房屋租赁市场的即时动态。每星期公布的房屋租赁价格抽样报告则针对不同地域的特点,选取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控制区域,然后在每个控制区域内再选取一到两个样本楼盘。通过对这些区域代表楼盘的跟踪调查,反映各控制区的标准租金水平,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相应的租赁指数。房地产时报和房产之窗网同步发布《房屋租赁价格抽样报告》和《房屋租赁指数报告》。
二手房指数系统和房屋租赁指数系统,分别对应二手房和房屋租赁两大市场,成为当今市民和业内研判上海楼市的最重要工具。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两大指数报告一公布,各大媒体和业内研究机构纷纷引用。政府有关部门也以此作为观测上海楼市的一项重要依据。
“房报”不仅仅是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提供了一种最有效的工具,而且创立了一种权威的房地产市场评价标准,这种标准改变了人们对这个领域进行分析研判的思维方法。同时,由于这种指数评价体系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庞大的组织系统,后来者很难效仿,更无法替代。以后,尽管不少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在复制、发布各种指数,但都因缺少权威性而没有被市场认可。
现在,“房报”以工具和标准的形式出现,作为一个品牌的符号,被不断地传播,报纸的影响力不断地延伸、扩展。
搭建展会平台
近年每临入春时节,“房报”会陆续接到这样的电话:“今年春季房展会“房报”有什么动作?”“房报”的记者即便在被采访单位的电梯里,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个房展会已连续举办了9届,很有知名度,并成了人们的一种期待。
2002年,上海二手房交易量猛增,达到1800万平方米,首次与一手房形成平分天下的格局。但消费者一般只能通过分散的中介门店来实现二手房买卖。而房展会具有房源集中、选择余地大的优点,对于普通消费者最具吸引力,二手房市场恰恰缺少这个平台。
就在这一年的11月,“房报”参照一手房房展会的模式,试探性地举办了首届二手房展示交易会,这在全国又属首创。28家参展企业大多是品牌公司,在行业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然而,业界并不看好这个展会,当时人们重点关注的是一手房。“房报”人坚信,二手房交易放量就表明市场有巨大的需求,有需求的展会就一定会成功。果然,三天的展会应验了“房报”的判断。观展者如云,共签订了500多份委托买卖合同。但整个展会3000多套房源实在难解大多数观展者的求房之渴。二手房源严重短缺,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正是在这个不被业界看好的“冷门”中,“房报”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于是把目标锁定在来年春天的下一个房展会。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