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科技日报》刊登了倪维斗院士所撰写的《我国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一文。文中描述了我国能源消耗的严峻现状,指出按以往的过量消耗资源、能源和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同时,文章提出了节能为本、煤的现代化利用、煤基醇醚燃料的应用和车用动力、加速发展核能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政策建议,以破解我国能源利用所面临的难题。 一、倪维斗院士的主要观点
2007年1月25日的《科技日报》,刊登了倪维斗院士所撰写的《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一文,其中包含不少真知灼见。重要之点有:对“氢能经济”的质疑;对生物质能的政策和规划“以发电为主”的导向的质疑,等等。
倪院士令人信服地指出:“百年技术发展的历程证明,电是最最好的载能体,多种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都可以转化为电,而且对电能已经建立了基本覆盖全球、也覆盖我国国土的网络,再去建立氢的网络是绝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我国正在迅速发展超临界、高超临界100万kW级煤电机组,用电的任务完全可以由这些现代化的大电厂来承担。用收集困难、单位体积能量密度小的生物质来发电,是逆自然而动的、不合理的安排和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在我国能源即将面临的形势方面,倪院士也有很好的分析:
倪院士认为,“总量需求将面临巨大压力。从2000年到2020年,国家规划全国GDP增长四倍,而能源消耗增长一倍,这意味着能源弹性系数应为0.5。但是最近三年,这个系数为1.3以上,即能源需求将远远大于规划。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工业已进入重化阶段,按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能耗迅速增长阶段似乎不可逾越。”
至于液体燃料却面临严重的安全问题,“我国石油对进口的依赖度将从40%%增加为50%%至60%%”,这一“能源安全如何考虑”?
非常重要的是对8亿农民所需能源的关注:“到目前为止,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得到良好的能源服务。”而“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在增长,每年有将近一千万人口进入新的城镇。据统计,每个城镇居民人均所消耗的能源是农村人均的3.5倍。这部分份额巨大的能源应来自何处?”
二、“煤为基础”是否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必须长期坚持的正确路线
但是,倪院士虽然尖锐地提出了中国能源问题。但其答案却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仍然是“煤为基础”。因为,倪院士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无法改变的现实”。
“煤现在是、将来(直到2050年或更晚)仍是我国能源的主力,虽然煤在总能源(energymix)中所占的比例会逐渐下降(从75%%下降到60%%),但总量仍会不断增加。”
“煤用于发电的比例会越来越大,从目前的50%%增加到70%%以上”。
“由于我国石油短缺,车用液体燃料还得从煤基替代燃料上找出路。”“若每年将煤炭产量的1/8用于车用液体燃料的生产,从总的能源供应角度不会带来很大的不平衡。”
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如果中国未来(指直到2050年或更晚)能源的发展,只能沿着倪院士设想的“几个无法改变的现实”前进的话,那么,在2050年以后,中国所需能源将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注:简单计算表明,在如此庞大的煤的消耗下,在2050年后即将面临煤的短缺,因为中国探明可采总储量为1500亿吨标准煤!)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