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开始,煤炭供需矛盾将得到缓解,国家决定放开电煤价格,由煤电双方自主确定交易价格。由此,全国煤炭订货会改为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 据业内人士估计,2007年中国的煤炭需求量为25亿吨,而其中有2/3以上的供给发电企业,虽然国家已在煤炭价格市场化上明确表态,但煤企和电企对2007年的协商交易仍然非常担心。一位业内人士说:“电煤价格,2005年政府定了底线,2006年政府在一旁监管,2007年政府彻底放开了,要是煤电双方再顶起来怎么办?”
电煤的矛盾源于电力改革的滞后。由于我国煤炭价格已市场化,但电力价格却未能放开,这使得煤企与电企在价格上分歧很大。长期以来,国家为了保证电力供应,重点的电力企业可获得部分“计划煤”——它们低于市场价七八十元。
电力企业有三条出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说,2007年煤炭价格放开后,如果电煤价格上涨,电力企业有三条路可走:一是部分亏损的发电企业关门,退出电力市场;二是低利润运营,通过改善自身经营来应对成本增加;三是提升电价,将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明年的电价是否会再次上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7年继续试行煤电价格联动政策。这一政策规定:以半年为周期,以5%为门槛,若周期内平均煤价比前一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就可以相应调整电价;如变化幅度不到5%,则下一周期累计计算,直到累计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再调整电价。按照一吨煤发电2000度计算,每吨煤价格上涨20元,每度电价上涨约1分钱。迄今,这一联动机制已连续在2005年、2006年启动,电价共上涨了5.01分/度。2007年电价面临再次上涨的压力。
中共中央党校能源专家曹新教授认为,煤炭价格改革之后,等同于电企主要原料已经实现市场化,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市场化倒逼电改进程加快的局面。“煤炭价格放开,对一度停滞不前的电力体制改革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运输仍将继续“计划经济”
煤电矛盾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运输。目前极为短缺的运力配置、尤其是铁路车皮,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煤电产需之间的衔接和实现。而2007年这个环节仍将继续实行“计划经济”。
国家发改委去年年底下发的《关于做好2007年跨省区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中,设置了“2007年跨省区煤炭运力配置框架方案”的附件。这个方案是产需双方衔接的前提。在以往历届订货会上,由于运力短缺,订货双方必须与运输单位同步确定落实运力问题。订货会取消后,这个短缺的要素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
据了解,方案安排的跨省区煤炭运力配置框架方案总量是7.38亿吨,而实际上,2007年全国煤炭流通对铁路煤炭运输的需求达到14亿吨左右,两者之间差距很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铁路运输将继续像往年那样执行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对运输货物实行“重点物资”和“非重点物资”的区别,优先保证“重点物资”的运输。
这也意味着,政府在放开煤炭市场的时候,政府保持着监控,一旦出现问题,随时可能通过手上的资源出面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