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之初,煤业和电业几家欢喜几家愁。 2006年12月27日,发改委改用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指导全国煤炭、电力企业实现真正的市场交易。自2007年开局以来,这两大能源行业一直在为不确定的未来担心。
毕竟,这是中国首次摒弃延续了50年之久的煤炭订货会形式。分析人士认为,它颠覆了历时13年的煤电企业游戏规则,电煤价格将从“计划煤”与“市场煤”的双轨制转向“市场煤”的单轨制。专家大多表示赞同,但同时也担心,市场化可能把中国引向“怎么糟糕怎么做”的怪圈。
煤炭涨价令电厂叫苦
“电煤价格放开后,电煤价格可能上涨。”广东省人大代表、业内专家辛瀑1月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业煤炭和电力行业人士的看法。
煤业普遍对煤炭新政表示欢迎。煤业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煤炭的大肆开采已经给地方生态环境,以及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历史欠账,电煤价格再涨1倍也不过分。
据已上市的兖州煤业人士介绍,兖州煤业“计划内的电煤”占总销量的20%左右。公司计划内电煤价格每吨比市场价平均价低70~80元,价格一直受到政府的控制。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指出:“价格放开后,兖州煤业今年煤炭价格可能上涨。但同时,由于电力企业也开始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对煤炭企业而言,也会产生一定竞争。”
而对于电煤涨价的预测则让电力企业的天空布满了乌云。电力专家杨名舟说,煤炭价格2007年很可能上涨,因此电厂成本将上升。据了解,前几年近1/3的发电企业出现亏损,一位电力行业的人士说:“再不抑制电煤上涨,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事实上,2006年我国电力需求较大,但从2007年整个经济形势来看,电力需求增长不大。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是原材料电煤的价格上涨,一方面是电力市场需求前景不乐观,2007年电力企业可能要面临生死淘汰。
电煤之争仍将继续
虽然电煤价格新政出来了,但是电煤价格之争仍在继续。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电与煤累积多年的复杂矛盾也不会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回顾中国煤炭的50多年历史,“全国煤炭订货会”一直是我国煤炭产运需衔接配置主要形式,煤企和电企在这个订货会上商定电煤价格并签订重点合同。
2005年,煤炭订货会正式改名为“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2005年,发改委宣布不再设定涨价上限,由电煤供需双方自主协商交易价格。但煤电双方因价格争执不休,发改委不得不再次对煤炭出台8%的限价政策。
2006年,煤炭的确放开了价格,相比于2005年秦皇岛会议时定出的8%底线,要求在保持价格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可以出现一定幅度的涨落。然而放开底线的直接后果是,2006年济南交易会前8天一单未签,订货会成了“吵架会”,煤电双方在价格问题上各不相让。在2006年年初举行的煤炭订货会上,煤电签订的合同甚少。政府不得不再次出面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