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8月21日,由云南民间资本集资兴建的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在云南省昆明市郊滇池出口螳螂川上动工建设,开创了中国人自己建设水电站的历史。如今,中国水电已走过了百年历程,建成了大中小型水电站4.5万余座,总装机容量已突破2亿千瓦,雄居世界第一。 在国家能源局8月26日召开的“中国水电100年纪念大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中国水电已迈入大电站、大机组、高电压、自动化、信息化的新时代。迄今,我国已从一个开发利用程度低下,装机和电量水平很小,技术和设备制造水平落后的水电小国和弱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水电大国和水电强国。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实现自主化
从上世纪初小型的石龙坝电站,到本世纪初的长江三峡工程,中国水电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百年历程,我国查清了水力资源状况,水电开发规模不断迈向新台阶,水电坝工程技术进入国际先进水平,水力发电设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高,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推动大容量、远距离、高电压输电技术屡攀新高峰,水电开发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其中,水电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1927年研制成功第一台水轮机算起,中国水电设备工业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期间,我国水电装备水平不断迈向新高度,前后经历了刘家峡、龙羊峡、岩滩、广蓄等一批单机容量30万千瓦级型机组投入运行,单机容量40万千瓦的李家峡,单机容量55万千瓦的二滩,特别是共30多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三峡和龙滩机组顺利投产;正在建设或拟建设的溪洛渡、向家坝、拉西瓦、白鹤滩、乌东德等电站,单机容量普遍采用70万千瓦并拟向100万千瓦机组迈进。
张国宝表示,通过三峡等工程“技术转让、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实践,我国大型水电装备制造业仅用了短短7年时间,实现了别的国家几十年的大跨越,标志着我国进入自主设计、制造、安装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时代。
目前,我国已建单机容量5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32台,在建109台,在建已建总装机容量达9075万千瓦,已建在建数量均居世界前列。
与此同时,随着宝泉、惠州和白莲河三个抽水蓄能电站通过统一招标和技贸结合的方式引进抽水蓄能机组的研发和设计技术,以及其后的黑糜峰、蒲石河等抽水蓄能电站机组作为后续依托项目,使得抽水蓄能机组设备国产化的步伐大大加快。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已进入大容量、高水头、高扬程的时代,机组设备制造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大大促进了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发展。
完善六方面工作
2009年,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了“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庄严承诺。水电是我国目前可再生和非化石能源中资源最明确、技术最成熟、清洁和经济的能源。
百年来,我国水电累计发电量7299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了27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亿吨。随着我国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压力和责任越来越大,水电对我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和效果将愈加显现。
与此同时,站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既要看到水电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也要充分认识当前水电发展面临的环保、移民等突出问题带来的严峻挑战。
张国宝强调,水电行业要认清形势,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在生态环保、移民安置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努力把水电开发打造成为生态工程、民生工程。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电和谐推动构建维护社会进程和谐。把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水电和谐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二是贯彻建设生态文明理念,构建水电开发的生态工程。遵循“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这一的根本原则,真正把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
三是做好移民和稳定工作,构建水电开发的民生工程。
四是加大水电舆论宣传力度,为水电开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是深入推进流域梯级开发与统一调度,实现水电开发综合效益。争取早日实现全国各大流域的梯级电站群综合统一调度,促进流域电站综合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六是不断完善水电建设体制机制,促进水电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水电开发法规制度,建立符合投资体制改革要求和水电建设实际的核准制度,加强水电价格形成机制和合理定价机制研究,研究完善水电开发相关政策,将水电开发与移民脱贫致富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水电开发更好地带动一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