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供应短缺催生了全民节电意识的觉醒,节电业迅速兴起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但我国节电行业也正面临着从技术到市场全面的竞争升级问题。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下,我国节电行业已经站在了超越以往模式的历史转折点上。 提高电能效率是突破电力瓶颈的途径之一
我国是全球人均能源保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作为能源供应的主要形式——电力,供应短缺现象较为严重,我国人均用电仅为世界平均用电的1/3,目前的电力供应缺口已达9.93%,预计到2010年会剧增至15%。
电力供应短缺促使各地纷纷开建电厂增加装机容量。2003年新增装机3484万千瓦,2004年5100万千瓦,2005年在6000万~7300万千瓦,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5亿千瓦。
然而由“电荒”引发的电厂项目过度投资,同样为经济埋下隐患。
中国能源研究会研究员王庆一就曾担忧地表示,无序竞争、盲目上马导致的惟一后果就是浪费资源,资源短缺局面加剧,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污染和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电能效率成为突破电力瓶颈的另一解决途径。据介绍,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多。
有专家指出,“按照目前的节能技术,我国仅节电这一项,每年的潜力就至少可达800亿元,这还不包括设备寿命延长和环保等方面附加效益。”美国能源科技企业英福特公司的年度研究报告也显示,我国终端用电设备的节电潜力约为2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国家战略为节电产业提供政策支持节能产业已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安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节能产业已上升为21世纪我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指出: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党的十五大也明确指出: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办和国家统计局也于近期下发通知,从2006年开始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
根据发展改革委为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目标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仅电机系统节能一项就可形成年节电能力200亿千瓦时,绿色照明工程“十一五”期间,形成节电能力290亿千瓦时。
我国近来出台的措施充分显示了政府大力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的决心。有关专家预测,政府新政实施力度正在逐步加强,2006年我国节电行业即将迎来历史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