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电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近年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支持。2003年,国家发改委推行5万千瓦以上风电场的特许权招标,第一次带动了风场的大规模建设;随后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则用法律形式固化了几个利益主体间的关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中国风电装机跃增了254%,风电业迅速扩产。 2007年9月,《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颁布最终将风电投资推向高潮,其中首次明确了新能源配额概念。国家对配额制的硬性规定激发了五大发电集团投资新能源的决心,它们纷纷成立新能源公司,加大风力发电的投资。五大电力集团对风电的积极介入及获得的主导地位彻底打开了风电久闭的投资闸门。
在业内专家看来,除了政策支持,风电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技术上的积累进步。中国电力科学院戴慧珠教授告诉《能源》杂志记者,在过去20年中,风机效率的提高速度几乎只有IT行业可以比拟,在这个过程中风电的价格下降了五倍,风机需要的能源消耗下降了100%,这使得风电逐步靠近了与传统火电相竞争的条件。
但是,中国风电的突飞猛进和跨越发展显然更多来自巨量投资的直接拉动。
"如果没有资本的助推,很难想象一个成本在市场价之上的产业会发展得如此迅猛。"长期关注风电领域的长城证券分析师周涛告诉《能源》杂志记者,仅四年时间,国有、民营和外资迅速汇聚中国风电市场,让这个行业以最快速度建立了包括零部件供应商、整机制造商、运营商在内的一整条产业链,每年发展速度超过100%。这样的聚集速度,前所未有。
在全球都在热烈追逐新能源产业、各国都将新能源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之时,中国风电的快速发展固然令人欣喜;但在硬币的另一面,过热的风险已开始困扰这个尚不成熟的行业。根据中国电力联合会披露的数据,去年中国拥有的1221万千瓦风电装机中,实现并网发电的只有894万千瓦,这意味着至少28%的已建风电设备因各种原因而闲置。风电上网瓶颈短期内显然难以解决。
而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曾经对风电行业发展贡献巨大的特许权招标也似乎逐渐改变了味道。国有风电运营商为了争抢主要风场,纷纷在招标中报出明显低于成本的风电价格,价格最低者中标,这几乎让每个运营商项目未动工即陷入亏损,或者根本无法启动项目。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分会的初步调查显示,由于中国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普遍不足,盲目追求速度,全国70%至80%的风电场发电量都远低于可行性研究时的预测水平。甚至一些匆忙上马的风电项目原本就缺乏严谨的可行性研究,大部分风电运营商将长期在亏损和微利中挣扎。许多企业在火热的投资过后,深切地感受到了隐忧与苦涩。
除此之外,质量隐患、数据造假、缺乏细致规划、重复投资、运行管理滞后、低维护成本投入等,也成为笼罩在中国这场绿色能源革命之上的阴影。
泡沫之虞
资本的热烈追捧,着实让风电产业风光无限。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