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国际期铜市场在基金的高度控盘下,正走向“疯狂”。11日,LME(伦敦商品交易所)期铜价格轻松突破历史高位,收盘8600美元。沪铜价格也被LME拖累,长假以后天天补涨,连创新高。12日,受LME期铜价格带动,上海期货交易所沪铜开盘即突破8万/吨整数关口。截至北京时间上午十点四十五分,沪铜0607合约报83680元/吨,上涨4580元。其他各合约也出现大幅上涨。
国际基金假“中国因素”爆炒期铜
由于中国经济多年来持续稳定增长,在商品期货市场,“中国因素”时常被一些海外基金当成炒作商品期货的理由而信手拈来。在当前国际铜价不断上涨的过程中,也丝毫不例外。
上海中期交易三部经理胡凯西表示,这些海外基金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基础原材料,电网建设、城市轨道及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均需要消耗大量的铜材。因此,拿中国的需求来说故事,似乎不需要太多的分析和论证。胡凯西认为,当前,基金控盘国际铜市,“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据专业人士介绍,2003年10月14日,COMEX铜市基金总持仓和净多头再创自1986年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2003-2005年两年来基金在铜市持续战略性做多。其中一个重要理由,也是“中国因素”。
今年以来,海外基金进一步夸大“中国因素”的作用,将大量资金投入市场,炒作期铜。据胡凯西介绍,新近入场的退休基金、捐赠基金和共同基金对推动铜价的不断上涨作用非常巨大。“所以几乎从各种条件来看,基本金属的价格都超出了跟基本面相对应的水准。”他说。
然而需要警惕的迹象是,进入2006年3月,美国CFTC交易商COMEX铜期货分类持仓报告显示:2006年4月铜市基金在历史高位减仓至净空头1564手。“投资基金看似打算离场。”胡凯西说。
“从理论上讲,对于任何一种原材料的需求都是无限的,而供给却是有限的。”长期从事资本市场及衍生品市场研究的上海社会科学院韩汉君教授说道,“如果一味强调这种潜在需求的话,那么任何基本面分析都没有意义了。价格应该反映现实需求和供给。”
高铜价抑制了中国的消费增长
事实也的确不是海外基金向市场描绘的那样。目前,中国铜需求正在降低,“中国因素”支撑不了国际铜市不断疯狂的价格。
摩根斯坦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也认为铜价上涨已经不能再用基本面解释。他指出,今年一季度国际铜价上涨41%的同时,中国铜进口量同去年相比减少了19.4%。“目前中国需求完全不像基金所描绘的那样。”
上海中期分析师胡凯西表示,短短一年之内铜价继续翻倍严重影响中国消费,打击国内铜制造业。据他介绍,铜价的上涨给铜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以铜管企业为例,最新调查显示,截止到目前的今年空调用铜管消费较去年同期减少30%。高铜价对铜管行业企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是流动资金日益紧张,不少企业不得不将原先计划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用于购买原料。同时高铜价压制了下游的消费,使消费减少、延后,并逐渐导致部分行业替代消费的产生。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铜价已到了铜管企业能承受的极限。如铜价进一步上涨,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
胡凯西进一步分析说,空调消费铜管的季节性规律通常与冷冻年度有关,即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为消费旺季,而7月—10月为铜管企业为了应付11月的消费旺季而预先生产半成品、成品的备货期。2005年7月—8月,由于高铜价使铜管企业备货期库存量大为下降,9月—12月的消费也多采取急用急买高进高出形式。同时去年空调行业积压严重,并且由于国家的行业标准调整,积压的空调必须在今年全部卖出,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今年的消费空间。
我国的电线电缆行业也开始受到高铜价的抑制。业内人士表示,今年电线电缆用铜消费较去年同期减少20%。替代品冲击铜消费的状况开始出现,如黑杆替代光亮杆,导电体中铜包铝等花样层出不穷。中国海关公布数据显示,1月—3月中国对铜和铜产品进口同比下降19.8%,为49.1561万吨,其中3月铜和铜产品进口量为19.1351万吨。“我国铜的消费可能因为高铜价而受压抑。”胡凯西说。
国际铜价已颠覆传统基本面
“我们认为,目前的铜价已远远脱离传统的基本面,或者说铜价已颠覆传统的基本面。市场低库存、资本流动性—基金对冲、机构博弈——已经成为铜市新的基本面。”上海中期分析师胡凯西说。
据他提供的材料,国际铜业研究小组(ICSG)4月13日公布的一份初步报告显示,今年1月份,全球精炼铜市场供给过剩6万吨。报告称,上述数据是修正数据。在尚未修正之前,1月份过剩量为4.8万吨。2005年1月份,全球精炼铜供给短缺3.8万吨,修正后为2.5万吨。今年1月份,全球精炼铜消费量环比反弹,但仍较去年同期低2.5%。
该小组称,全球主要消费市场需求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中国大陆市场需求量下跌10%,欧洲市场下跌2.4%,日本市场下跌9%,美国市场下跌5%,中国台湾下跌20%。相反,印度市场需求增长20%。
供给方面看,由于智利铜产量出现下跌,全球矿铜产量环比下跌了12%还多,跌至2005年9月份以来的最低。但是,即便如此,1月份矿铜产量同比仍增长3.3%,铜精矿产量增长3.3%,湿法冶炼铜产量增长3.2%。产能利用率从去年90%的平均水平跌到了86%。与去年1月份相比,今年1月份全球精炼铜产量同比增长3.8%,初级铜产量同比增长3%,再生铜产量增长7%。报告称,产量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印度、日本和赞比亚等国产量增长所致,增幅分别为16%、25%、6%和14%。精炼产能利用率为80.4%。
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在2005年度报告中称,2005年全年精铜产量超过消费量0.2万吨,2004年产量缺口为88.7万吨。2005年精铜产量为1,643.3万吨,消费量总计1,643.1万吨。去年12月精铜市场产量过剩18.5万吨,2005年在市场上已能够更容易买到铜精矿。“12月过剩较多主要是因为欧美在传统假期的铜需求减少,日本需求也萎缩;而精铜产量呈持续上升趋势.中国的表观需求量在12月增加,但仍低于2005年月均值.全球2005全年的消费量较2004年下降1.53%。”
“铜价目前的价格已经远远脱离其成本。随着供应周期逐渐恢复,在价值规律作用下,铜市供求关系最终将由短缺向供求平衡转化。无论何种周期中,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胡凯西说。的确,一个脱离的传统基本面的市场,纵使海外基金的那些分析师们将所谓的“中国因素”描绘得天花乱坠,但市场终归回到自身的逻辑。国际期铜市场还能“疯狂”多久,我们拭目以待!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