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目前国内规划的产能高达8.8万吨,在建产能约为4.4万吨。考虑到多晶硅项目两年的建设期以及第三年能达产50%,第四年能够达产80%的建设进度,周涛预计,我国2008年至2010年的多晶硅产量分别约为4000吨、10000吨、30000吨。
如此看,国内外多晶硅产能正在进入集中释放期。长城证券周涛则认为,2010年以后多晶硅的供给将开始大于需求,由于需求的缺口从2009年开始缩小,预计2009年初多晶硅的价格将开始步入下行通道。
价格有望回落
光伏产业是当前多晶硅的主要需求方。在2004年德国光伏市场的带动下,全球光伏产业得到了跳跃式的发展,光伏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近5年以来,光伏产量年均增速高达40%。依据PhotonInternational等光伏权威机构的预测,今后5年光伏产业仍将保持30%-40%的年平均增长率。预计2010年全球光伏产品总产量将达到10000兆瓦。
正是从2004年开始,多晶硅市场受爆发式需求的拉动,处于量增价涨的黄金阶段。完全卖方的现货市场迫使买方彻底丧失了议价能力,买方的盈利空间则被压缩至极限。随着2009年供求关系的明显反转,买方的议价能力将逐渐体现。
由于光伏产业最初的发电成本高昂,1976年时的造价高达100美元/瓦,其使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比如航天)。在随后的二十多年中,全球光伏产业保持了年均25%的增速,由于规模扩大,光伏发电成本逐年下降。一般来说,规模每增加1倍,价格能够降低20%。
结合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空间分析,平安证券王凡认为,受下游厂商盈亏平衡点的制约,当前260美元以上的现货高价不可持续;100美元可能成为供求缓和后的价格中枢;新技术出现可能加速消灭垄断利润,40美元可能重现。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