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不稳定、电网建设落后,是制约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上网的瓶颈。上周末在京举办的一个专门讨论新能源与电网发展的论坛上,专家就此把脉,认为具备技术和传输优势的智能电网或将为新能源入网破题。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是当前和未来中国能源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江冰在出席“2010能源、经济、发展”论坛时表示,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高达70%,远高于29%的世界平均水平。在当前日益严峻的环保和减排压力下,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已成我国当务之急。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认为,我国风电装机在连续几年翻番增长的基础上,未来10年还将保持超过20%的高速发展势头,否则达不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15%的承诺。他透露,我国规划到2020年在甘肃、新疆、河北、吉林、内蒙古、江苏6个省区建成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仅这7个基地总装机容量就将达到1.26亿千瓦。
如此迅猛发展的风电目前却遭遇电网建设跟不上的尴尬。施鹏飞说,国家2007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2010年的风电规划目标是500万千瓦,实际上仅2008年一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就达600多万千瓦,而电网则是按照此前的规划发展的,严重滞后。
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公开回应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问题。副总经理舒印彪在论坛上坦陈,电网成为推进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他解释,瓶颈在于,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点,大规模接入后对电网运行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需加大调峰电源建设。另一方面,我国风电资源集中于西北地区与集中在东部的电力市场逆向分布,需解决远距离大规模输送问题。
因为风力属于不可控的能源,时有时无,时大时小,而要把风电变为稳定的电源,就需要对它进行调峰。调峰能力不足一直是我国电力系统长期存在的问题,而新能源大规模开发进一步增加了调峰难度。
“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科学规划和使用抽水蓄能电站,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一定规模的燃气电站,发展调峰能力性能好的火电机组等。”舒印彪甚至建议,大规模发展的核电未来也应参与调峰。
多位专家表示,配套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应是可行之举。抽水蓄能电站能在用电低谷时利用过剩电力将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储存起来,然后在用电高峰时将水放出发电,水流入下水库,堪称“电力粮库”。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测算,为配合风电、核电大规模发展后电网调峰及安全运行的需要,到2020年华北、华中、华东地区应建设超过3000万千瓦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占全国总规模的57%。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卢强则建议,出台阶梯电价政策应能较好地解决削峰填谷的问题。就是通过每小时滚动预报未来6小时的期货电价,以电价为杠杆充分调度用户使用低谷电的积极性,“这样,晚上风力多发的电,因为便宜,就会有人买。”
专家认为,综合具备水、火、风联合调峰和高安全稳定性等特点的智能电网或许是打破新能源入网瓶颈的突破口。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说,智能电网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新能源的发电量吸纳、送出、用下,并保证接入后电网的安全运行和调度。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形成以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同步电网为接受端,东北、西北电网为输送端,连接全国各大煤电、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的坚强电网结构。
舒印彪认为,借助这个智能电网,将煤电和风电“打捆”输送,就能够将西北地区的风电输送到华北、华中、华东负荷中心,实现风电在全国范围内消纳。
智能电网目前尚处于企业规划和实验层面。舒印彪呼吁应尽快把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认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领域、跨行业乃至社会理念转变的庞大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电网企业无法完成。
业内预计,智能电网规划有望在今年纳入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获得国家较大的财政投入。
此外,施鹏飞认为,电网对新能源入网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还需国家政策进一步激励。国家去年底修改的可再生能源法,需制定实施细则才具可操作性。修改的条文,规定电网企业需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量,同时规定了电网企业为此增加的成本可从发展基金得到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