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2007年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视频会议”,明令煤炭供需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协商确定煤炭价格,从而完全放开了自1993年以来对电煤价格长达13年的限制。这个视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持续了50多年的煤炭订货会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从2007年起,重点电煤的特殊优惠政策彻底结束,煤炭价格将全面放开,从此,也将结束延续多年的价格“双轨制”。 “今天,我们改变了延续50多年来由政府集中组织供需双方企业召开订货会的办法,而是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企业自主衔接资源、协商定价的新机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在视频会议上说,坚持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方向,由供需双方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协商确定价格。以质论价,同质同价,优质优价,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隶属关系均可参加衔接。
电煤双轨制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煤炭作为一种重要能源资源产品,广泛运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2007年之前,除了电煤定价一直保持半市场化状态外,其他领域用煤基本上采用市场定价。电煤作为国内最大的用煤行业,消费全国50%左右的煤炭,电煤作为电力行业的重要原料,其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到电力行业的经营成本。自1993年开始,我国进行煤炭价格部分市场化改革,但当时为确保电价稳定,国家设定了国有大型电厂的电煤价格,从而形成“计划煤”与“市场煤”之间的价格“双轨制”。而“双轨制”的后果,使高耗能产业得利,使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节能降耗的目标难以实现。
近几年,随着电力紧缺现象的出现,电力大扩容使煤炭需求大增,“市场价格”与“指导价格”的差距也迅速扩大,煤炭企业越来越不能接受“指导价格”。2003年的“全煤会”上,国家计划安排的购煤合同只完成了40%。2005年规定电煤合同价格的涨幅要控制在8%以内。但市场价格的大涨使限价失去效力,一些合同价格的涨幅超过了8%。2006年,发改委进一步放开价格管制,取消干预措施,提出“由煤电双方自主确定交易价格”,但还是留下一个补充规定,在“全煤会”上签订的合同数量继续减少。可以说,限价或干预已经失去了效力,煤价完全市场化是大势所趋。而真正推动煤价市场化的力量,正是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它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以及相互之间的竞争,使得“指导价格”失去效力,于是就从计划向“双轨制”再向市场化转变。
煤电博弈从此烟消云散
为了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有效供应,多年来有关部门在煤电两者之间充当了费力不讨好的协调角色,用计划经济有形之手去调控越来越复杂的煤电尖锐矛盾,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调控的力度已日渐削弱。2003年的长沙会议,2004年的福州会议,2005年的秦皇岛会议,尤其是2006年的济南会议,煤电双方因价格原因,久谈不决而陷入僵局,煤电博弈的矛盾前所未有地激化了,订货量也只有预定额的50%左右,成为近两年来造成全国性电荒的一个主要因素。
2007年1月10日,在桂林召开的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汇总会议上,僵持了十几年的煤电价格之争终于在电煤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烟消云散。从去年12月27日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视频会议之后近半个月来,全国各地煤炭供需双方,全国各大煤炭和电力企业的老总们穿梭往来、自主协商,主动“相亲”对接,积极签订2007年大宗、跨省区运输的煤炭订货合同。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刘春阳 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