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不追求行政区划 “现在欧盟的电网有点像中国的电网,中国电网要打破省际壁垒,欧盟要打破国与国之间的割据,都需要促进电网投资、加强电力联网的政策。”张驰说。
欧盟为确保电力联网成为成员国的能源“公交系统”,针对17个成员国未遵循电力和天然气指令的改革方向的行为于2006年4月启动了50项相关诉讼,2007年7月欧洲将运行统一电力市场。在欧洲做出加强联网“同步电网,越大越好”的市场一体化选择的同时,中国专家还在为电力市场的范围和模式争论不休。
张驰认为,电力市场是辅助商业电力交易的,而不是限制或强制这些交易的。它不是一个政区或地理概念。例如,美国纵横多个州的PJM电力市场就只包括某些州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在PJM市场范围内也有不参与竞争而按传统监管方式供电的局部地区。一方面,市场需要起于某一地点,但最重要的是它是活的,要随着电力交易和电网的发展而扩展。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电力市场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授权。例如英国及瑞典等北欧国家,由于强大的国家意志,确保了国内市场与邻国的真正融合,从而真正实现了电力市场的开放。
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人为地按传统政府管辖区的概念定义市场范围。目前中国的电力改革刻意强调建立6大区域市场并排除任何其他考虑(可否修改得中性一些,比如“目前在电力市场建设中囿于省级还是区域级的行政划界会限制电力交易的发展”)。实际上,这样做也没有抓住建立市场的实质:只有交易的平台和自愿自主交易的买卖双方,而不是政府捆绑的交易。
能源资源远离负荷中心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国情。与中国一样,印度、巴西、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土大国都有远距离输电的问题,有偏远地区的廉价电力向负荷中心销售的市场趋向。他们的经验证明,批发市场的竞争对于资源优化具有重大意义。例如美国的PJM区域市场目前正在向南部和中西部扩张,其边界并非人为界定,新的发电资源使大批市场上的消费者受益,尤其是天然气价格高并且不稳定的时候,更大区域的资源配置是其市场成功的主要表现之一。
国家、区域、省级电力市场之间是水火不容还是彼此开放?国内争鸣不能掩盖市场的声音:交易机会的损失是效率和社会福利的真正损失。
日渐清晰的改革焦点
电力改革的基本争论被称为工程师与经济学家的争论,但大家又同时认为要走一条符合国情的路。语焉不详的是,工程师的思维与经济学家的思维该如何结合?中国电力改革的“国情”究竟是什么?
“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并不是真正影响中国电力改革的因素,真正的因素是人们从理论上没有建立起对市场的充分信任。”张驰说。
张驰追本溯源,指出中国电力改革与西方起点不同。西方电力改革之初的“国有国营”和“私有国监”的传统模式,依然是市场模式,只是改革后引入了竞争。在中国,政府是资源调配的掌控者和决策者;而在西方,电力按市场来配置,各方要受到维护市场公平的法律制度约束。
由于电力的网络物理特性,市场失灵在所难免,西方国家政府在尽量模拟市场环境的方式来纠正市场失灵,比如实行排污权交易,或制订能源政策,采用税收、监管融资成本、电价和利润率等手段克服垄断、减少污染和吸引投资。相比而言,西方的这些政策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而又不以扭曲能源市场为代价。
这就好像政府所做的是修复路面和红绿灯,而不是代替企业踩刹车或加油门,现在国内的注意力越来越偏移到拆分上,似乎手段成了目的,可谁能说清楚,拆分之后是什么?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