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制约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发电的高额成本,而高成本主要来自太阳能组件的生产--规模化生产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而在规模化生产形成过程中,促进技术进步和政府的法规政策支持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政府采用完整、有效的激励政策是关键。政府政策拉动产业发展、推动技术进步,依赖技术进步和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提高质量和降低价格赢得更大市场,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有专家建议,在国内推广电价分摊制,按照谁多消费谁多承担的原则,在全国测算出一个全体老百姓每月平均用电量,超过平均水平的用电量提价,然后用这部分超支电费收购太阳能电。根据专家组测算,如果目前国内每千瓦时电多收2分钱,那一年就可以多收600亿元电费,而这些钱足够收购现在国内所能生产的太阳能发电量,财政并不需要为此多花很多钱。另外太阳能发电虽受昼夜、晴雨、季节的影响,但可以分散地进行,所以它适于各家各户分激进行发电,而且要联接到供电网络上,使得各个家庭在电力富裕时可将其卖给电力公司,不足时又可从电力公司买入。实现这些的技术不难解决,关键在于要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现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制定了相应法律,保证进行太阳能发电的家庭利益,鼓励家庭进行太阳能发电。政策拉动市场的做法在很多发达国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无论是日本的"新阳光计划"、新的净电计量法,还是德国的新可再生能源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使光伏发电实现了并网发电,并与水电、火电"同台竞技"。如果政府尽快制定出相应的财政、投资、信贷和价格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我国的太阳能事业将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累计用量将达到600MW,大约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59万t,光伏工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达到6万人;2020年,太阳能电池累计用量将达到30000兆瓦,将每年减排2820万t二氧化碳,就业人数将超过300万人--太阳能发电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由此可见一般。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许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光伏屋顶计划,通过政府补贴和电价政策,鼓励各种建筑物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如果我们将10万km2的沙漠都变成太阳能光伏电站,按照15%的光能转换率,沙漠就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从材料到终端产品,近年来世界光伏产业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我国,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新能源也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正在制定相关规划,计划到2010年,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到全国发电总量的10%;一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起草制定可再生能源促进法。比如电力企业必须按一定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居民电费中可以征收一定费用,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立法强制要求电力企业按一定比例发展清洁能源或多给可再生能源发电一点优惠。从长远看,它不仅降低了环保成本,而且具有可再生性。中国每年接收的太阳能只要利用上1%,中国的能源问题就解决了。然而,在目前全球光伏产业跳跃式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法律、政策和规划贯彻落实的"时间表"会有多长?困扰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原材料等瓶颈性问题何时能够突破?光伏企业"出口转内销"的发展路径能否走得通?只有解决一系列问题后,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中国光伏行业才有可能真正崛起,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较之发达国家,我国太阳能发电应用的落后除技术原因外,政府的措施也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科研投入太少。缺乏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其实光伏发电产业并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而企业看不到利润空间也不会积极介入这个产业。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光伏发电的科研投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其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在过去10多年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但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管理机构出现了变化,一些政策逐渐失去了作用,一些政策名存实亡。我国既无光伏发电的专用法律,又缺乏必要的促进政策。面对当前情况,我国政府首先应加强立法,促进全国光伏技术、产业和市场的整体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制订长远规划;其次加快可再生能源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的研究和试点示范,以便在条件成熟时建立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政策。加快电网信息化的进程,优化电力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针对技术上的差距,政府应加大投入,强化关键技术设计制造攻关,从技术创新和突破上加快降低成本的步伐;加强扶持:在安装补贴和购电保护价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光伏发电成本降到各方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加大宣传,推动公众的环保、能源意识。从表面看,是太阳能发的电成本太高影响推广,根源还在于我国没有及时出台对绿色电力的扶持政策,这才是导致太阳能发电只能小范围应用的重要原因。随着法律和政策的出台,能源长期性短缺的中国将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发电市场。
来源:中国水利水电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