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建立更高水平的广域动态监控系统,包括大电网动态实时监控系统和发电厂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随着我国同步、异步互联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交直流输电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电力系统中的各种控制器不断增多,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影响电力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使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日趋复杂,大电网的安全稳定问题日益突出。而基于同步相量技术的广域动态监测系统,可以在时空坐标下监测电力系统动态运行特性,弥补现有EMS系统的不足,为实现全网实时控制、提高大电网安全稳定性和传输能力提供新的途径。
第五,继续依靠科技进步围绕“节能、减排”两大主题实现协调发展。“节能、减排”应该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更是电力工业发展的主题,同样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课题。
《电气中国》:就我国电力工业目前的现状而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
陆延昌:不容否认,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正视几个问题。首先,是我国电力工业结构上的不合理,关键是煤电比重过大,而且几十年来这个比例不降反升。虽然煤电的快速发展与为了尽快解决缺电矛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密切相关,但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就目前的资源和技术状况,似乎舍发展煤电别无他策可寻。随着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刚性化,这种能源(电力)的供应显然是不能持续的。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方面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技术的突破,加快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一方面在煤的气化及多联产、多联供方面(即IGCC)走出新路,为实现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处理创造有力条件;再一方面就是加大需求侧管理的研究和实施力度,提高电力(能源)利用效率,在全社会厉行节能节电,建立节能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其次,我国发电、输电设备在利用上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效大机组经常在低效率区运行,因而运行效率大大低于设计值,运行供电煤耗大大高于设计值,没有充分发挥高效大机组的节能作用,其中以百万千瓦的超超临界机组为甚;二是对于全网来讲(包括区域电网和跨区电网),统计表明电网的运行负荷率和全网平均供电煤耗有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负荷率下降1%,供电煤耗可能上升4g/千瓦时。
我国电网中由于深度调峰的机组很少,基本上是并网机组平均负担,因此负荷率比较低。在全年的电网负荷曲线上5%尖峰负荷区的全年运行时间只有50~100小时,10%尖峰负荷区的运行时间只有100~200小时,且基本上全部由承担基荷的机组承担,所以负荷率较低,运行效果是不利的。如果根据各电网的不同负荷情况适当建设和运行部分燃用天然气的燃气轮机机组进行调峰,电网的平均负荷率会明显改善。同时在规划和建设上要在保持电力发展适度超前的条件下,亦要保证不能过度超前,以免过多的发输电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最后,电力体制改革以后出现的全国性电力规划缺乏统筹协调的现象仍在延续,机网之间缺乏协调,同一地区不同企业项目之间缺乏协调,这种现象不利于电力工业的协调发展。
《电气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积极开发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并将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目前在此方面呈现怎样的现状?
陆延昌:目前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发展,但若要实现规模化的运用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就核电而言,目前我国核电装机容量仅有910万千瓦,不到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1%,即使到2020年,按照规划发展到4000万千瓦,核电装机比重也不到3%,按照2020年投产容量7000万千瓦计算也仅有5%。可喜的是“十一五”规划当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核电的原则和方向,为我国核电的新发展增添了动力。当前发展核电应当考虑,一、明确技术方向和技术路线;二、实现核电设计、建设和设备制造的标准化;三、允许有资质的电力集团公司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核电厂;四、推进核电厂址的前期工作;五、逐步实现先进核电厂的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自主化。
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重点是风电。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我国风电事业的发展及其迅猛。截至2008年底已建成风力发电机组上万台,风电场200多个,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200万千瓦,成为仅次于美国、法国、西班牙的风电装机超千万千瓦的风电大国,2008年的发电量为128亿千瓦时。这种快速增长得益于我国风电技术的自主研发和风电设备国产化水平的提高,自2005年以来新疆金风公司、大连华锐风电、东方集团等公司通过联合设计或技术引进,陆续推出了国产化率达70%以上的兆瓦级风电机组,并逐步采用变桨变速技术,提高了风电机组的发电效率。2009年,我国首台2.5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总装下线,这将对我国风电装备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除风电外,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热发电的发展同样喜人,生物质能源也有较大发展。
《电气中国》: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若要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哪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陆延昌:我认为,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在开发、输送、入网和利用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障碍,当前还很难克服,这已成为大规模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必须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过程的间歇性、不稳定性、不可调性和不可控性与用户连续不间断用电之间的矛盾,开发大容量的储能装置(除抽水蓄能机组外),否则这些能源形式很难以成为商业化的主体替代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