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年的持续增长,从2005年起,中国SMT产业呈现负增长,进入调整期。与此同时,印度正在大举进入SMT产业,中国SMT业在未来的结构调整中将增加技术含量,寻求新的突破点。 SMT业增长亮点转向印度
SMT、EMS全球市场的发展重点仍在亚洲。尽管中国仍然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但增长亮点不再是中国,而是让位于印度了。"大象"向"巨龙"提出挑战已成人们必须关注的事实。
据我们调查,到2004年底,整个印度拥有贴片机数量约为3000台,是中国的十分之一。2005年印度政府制定了"制造业国家战略",标志着印度将实施"软硬兼施"的战略,从软件大国向硬件制造大国迈进。SMT、EMS 产业既是高科技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又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数量接近中国的印度自然不甘落后,他们要与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以优惠政策吸引世界各大手机与EMS厂商到他们那里去设立工厂,这使他们将大量采购SMT设备。
我们估计5年之后,印度的SMT、EMS产业规模将达到中国的一半,其中30%的SMT设备(含印刷机、贴片机、再流焊炉等)将从中国采购过去。这其中,除了著名跨国品牌厂商在中国的组装设备外,还应有中国本土企业制造的质优价廉的设备。中国本土SMT设备制造厂商应尽早有所准备。
中国SMT业进入转型期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SMT就没有手机,没有手机也就没有SMT的今天。手机市场将决定SMT市场的走向,手机是SMT发展的风向标。因此,了解了全球手机市场的动态,也就可以预测到全球SMT市场的基本走向。199 9年中国发展手机的政策引发了SMT引进热潮,至2004年底中国手机厂家SMT生产线就有了超过5亿部的产能。由于盲目扩大产能,2005年内外资手机企业总产量为3亿部,产能严重过剩。市场刮起降价风潮,忍痛推出冰点价格,本土手机企业大面积亏损,也拖累了整个SMT行业。
经过20年持续增长,尤其是2000年到2004年连续5年的超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SMT 产业大国,预计这一地位10年内不会改变。但从2005年起,SMT产业呈现负增长,2006年也将是负增长,中国S MT产业已经进入长达三四年或五六年的调整转型期,在这个调整转型期,产业将如何走,是关系到中国由SMT大国向SM T强国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这个调整期中,如何提高SMT应用水平的消化吸收能力,及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国SMT业最大的任务,其中主要包括:培养人才,提高技术人员系统知识与技能;注重质量,提高成品率,提升生产线管理水平;增强高端产品设计制造能力,增加利润;编制国家标准,提升综合技术能力。如何抓住机遇向SMT强国转变,除了企业要"扎实苦练内功"外,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关注更是关键。政府要制定出提升我国电子制造工艺技术与SMT产业技术水平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我国SMT设备业将有大发展
SMT设备制造业将会大发展。在国家优先发展装备业的政策鼓励下,中国SMT设备制造业将会得到大的发展。目前,国外主要SMT设备制造供应厂商在华东与华南纷纷开设制造基地,"扎根"中国,实施SMT设备制造本地化的战略。可以预见,今后5年左右的时间中,主要贴片机品牌将完成中国本地化制造基地的部署,加上印刷机与再流焊炉等,中国将成为面向整个亚太地区的SMT设备制造大国,从而形成世界SMT设备生产新格局。
本土化SMT设备制造发展策略必须扬长避短,有所侧重,他们应先占领中低挡SMT焊接设备市场,稳步提高技术含量。至于本土化贴片机,我建议选择一两家本身既是SMT设备大用户,又有设备开发研制能力,可以担当此重任的公司作为重点,建立国家级贴片机研发制造技术中心,给予政策扶持,投入专项基金,带动企业资金,实现贴片机的本土化制造新突破。
合作与创新是本土EMS企业的出路。中国本土EMS企业大多是小规模低成本运作。仅靠接受加工订单,就要受制于人,只能赚辛苦钱,利润很低,步履艰难。本土EMS业的出路是要开展应用创新,并与其他企业进行多方位合作。要增强上下游产业垂直合作,加大同业间的横向合作及与跨国公司间的技术合作。
中国要成为SMT强国必是吸收创新与国际合作双管齐下。相信在中国坚持扩大交流合作的政策鼓励下,更多的跨国SMT设备大公司会长期扎根中国,扩大在华研发力度,并培养本地高端人才,实现双赢。
新闻来源:产经网-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