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电集团科技兴企打出的第一张牌立刻显现出效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彻底整合集团公司的科技资源、全面改进创新体系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由此,水电集团科技创新工作有了重要载体和基础平台,一个以两级技术中心为主导核心的新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具备了雏型。 出路子结果子
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为企业日后的发展趟出了道路,此后,中国水电集团的科技投入、科技管理制度、科技人才培养、考核体系等均日臻成熟。
科技工作也开始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努力为工程建设服务,不唯科研而科研,形成了课题从生产实际中凝练,又服务于经济建设,以科研设计单位为骨干、全体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的科技工作格局,收到了良好效果。
此时,以龙滩、小湾、溪洛渡、向家坝、锦屏水电站为代表的世界级高难度工程和大容量水电站在中国水电集团手中得以建成或顺利投产。同时完成了以三峡三期大坝工程为代表的混凝土精品工程。到目前为止,共获得“鲁班奖”14项,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10项、“中国企业新纪录”65项、“国家新技术示范工程”2项。
在中国水电集团向“行业科技领先型企业”迈进的同时,该公司在其2006年的科技大会上确立了新的目标,具体表述为建设“国际行业科技领先型企业”,其集团内部人士对此评价为中国水电集团科技战略的目标更加明确。这种说法多少有些谦虚,从“行业科技领先型企业”到“国际行业科技领先型企业”的表述只是增添了两个字,但由此却能看出中国水电集团的国际化视野和壮志雄心。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水电集团总经理范集湘指出,在战略层面上,要立足于“大集团、大市场、大土木、大品牌”建设,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科技领域的制高点,以建设国际同行业科技领先型企业为目标,在推动国际品牌培育、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等方面着力下功夫。
在这“四大”背后,他们同时也考虑了“大环境”的影响,在《中国水电建设集团2008年度科技奖励会议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年会上的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工作报告》)中,对“大环境”有这样冷静的表述:今年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金融危机使整个世界经济面临严重滑坡的危险,国内投资领域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虽然对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严重破坏,但对国家水利水电项目短期内的核准和投资规模仍影响巨大,预计从2008年年底到2009年全年新核准的水利水电项目数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回落。
这就意味着中国水电集团在水电建设业务上面临新的压力,同时也让其目光更多集中在“非水电”领域。因此,《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以京沪高铁施工等非水电业务为契机,全面开展相关行业技术科技攻关工作。
中国水电集团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是,与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相比,其在公路、铁路、市政、港航等非水电工程技术的要求更加急迫,必须要尽快掌握相关行业的成熟技术,熟悉并适应其行业标准,尽快开展其前沿技术的研究。要在相关建筑行业,形成一定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和专利,推出自己的科技成果,打造中国水电集团非水电业务的中国水电品牌。
从“国内领先”到“国际领先”的成长,从“水电”到“非水电”的延伸,从科技委员会的成立到专家“智囊团”的组建,融入了具有前瞻性思维的科技战略,这使得之后企业规模、效益、质量上的大幅提高以及最终成功“走出去”无疑成为水到渠成之举。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