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四降”是中电联秘书长王永干在分析2005年电力供需形势时进行的概括。
“四高”是指最高用电负荷增长速度高于用电量增长速度、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幅高于全社会用电增幅、电煤库存高、煤价高;“四降”是指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发电企业利润水平下降、电煤质量下降、供电煤耗下降。
2005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基本呈现“前紧后松”、逐步缓和的总趋势,电力供需特点也同时逐渐由2004年的持续性、全国性缺电转变为区域性、季节性、时段性缺电。全国缺电省份由年初的26个逐步减少到11月的7个,缺电范围明显减少,最大电力缺口在2500万千瓦左右。全年电力供需呈现以下特点:
--电力消费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电量消费达246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5%。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全国统调最高用电负荷增长率比用电量增长率高2.93个百分点,这是从2003、2004年来的首次转变。这种最高用电负荷增长速度远高于用电量增长速度的现象,说明总体供需紧张形势得到一定缓解。
--电力供应能力快速增长。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了5亿千瓦。200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增加了6602万千瓦,全国发电量达到2.4747万亿千瓦时。2005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5411小时,同比降低44小时。经初步分析,利用小时数下降是新增机组大量投产、高耗能产业用电量减缓和水电出力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电网输送能力极大提高,西电东送规模大幅增加。2005年,全国投产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3372千米,变电容量12807万千伏安。到2005年底,西电东送北通道就建设投运11回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总输送能力超过200万千瓦。
--电力生产的一次能源供应喜忧参半。2005年电煤供应大部分时段保持供大于耗的情况,库存量同比大幅上升,年末库存量创下了近几年电煤库存的历史新高。但电煤价格矛盾依然突出,发电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大的压力。据测算,2004年12月~2005年5月,电煤车板价比2004年6~11月增长40.23元/吨,煤电联动仅消纳25.2元/吨。再加上铁路运费调高2.9元,煤质下降影响价格上涨8.3元,仅三项因素就使煤电联动综合缺口达26.23元/吨。若电煤价格完全放开,会导致发电成本大幅提高,在电价还没有市场化的的情况下,发电企业全面亏损的局面很有可能出现。同时,电煤质量普遍下降,也造成电煤采购成本大幅上升。2005年直供电网综合燃料发热值同比降低127大卡/千克,相当于发电企业增支电煤价格7.6元/吨左右。另外,受国际市场燃油价格高位运行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国内燃油电厂生产成本高于上网电价,生产运行异常困难;由于西气、东气及LNG供应量不足,华东地区有400万千瓦的燃气机组不能投入生产运行,无法参与当地电力电量平衡,加剧了该地区的电力紧张局势。南方等地区也存在燃气电厂投产即停产的情况。
--电力生产环节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2005年全国供电煤耗为374克/千瓦时,比2004年降低2克/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准煤300多万吨,"十五"期间共下降11克/千瓦时;电网方面,线路损失率比去年减少0.39个百分点,降为7.18%。
--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情况有一定好转。自去年5月1日国家启动并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方案以来,发电企业经营效益下滑、亏损的情况有明显好转,利润自7月份开始连续实现同比正增长。全年规模以上电力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38亿元,同比增长21.41%,而1~4月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5.87%。但受到电煤价格上涨和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的影响,火力发电企业利润增长缓慢,全年仅增长2%。
2006年迎来"转折点"
一方面,社会用电需求增长率将进一步回落;另一方面,电力供应能力显著加强--我国电力供需进一步趋向缓和的大局已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宝判断,2006年将是我国电力供需由紧张转为缓和的"转折点"。
在电力需求依然保持较高增幅的情况下,电力供需开始趋缓,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成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初步克服严峻的电力供应紧张问题,这番成绩实属来之不易。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认为,电力生产供应为近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贡献良多"。中电联专家也指出,这表明电力已初步克服供应不足的难题,开始能够较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电力需求。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行业和设备制造、煤炭、交通等各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勤奋工作的结果。
电力供需开始趋缓,不仅表明了电力的成就,更预示着电力工业健康发展迎来了难得机遇。政府官员和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在电力供应较为充足的情况下,电力工业、电力行业将有更多机会来为长远健康发展谋划,比如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市场建设、加强电网建设等。也有专家指出,供需趋缓给进一步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十一五"将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机遇期。
在电源结构调整方面,据介绍,我国目前的电力装机结构为火电占75%左右,水电占23%左右,核电占1.3%左右,风电等新能源则微不足道。火电占绝对优势的发电结构,增加了对有限传统资源的需求,也加剧了环境污染。专家指出,必须加快发展水电、核电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改善电源结构。同时,在我国火电装机中,12.5万千瓦以下的机组占到1亿千瓦以上,除了热电联产等项目外,有6000万~7000万千瓦的低效小机组需要淘汰。而做到这一点,只有在电力供应充裕时,才有更多可能。
在电网建设方面,投资有了大幅度的增加。2005年,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同比增长9.6%,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同比增长15.9%。据介绍,2006年全国将有2000亿元左右的资金投入到电网建设中;今后五年间,规划中的电网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
王永干建议,值此电力供需趋缓大好机遇,要坚持电力发展适度超前原则,正确看待电力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完善煤电联动机制,保持煤电运协调稳定平衡;坚持加快加强电网建设,实现电网电源协调发展;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电力企业节能降耗;坚持加快电价改革步伐,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认为,电力供需趋缓为进一步推动电力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如在电力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下,利益的调整和提高效益将成为主要目标;应该尽快考虑经济效益问题,为合理竞争创造条件。
信息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