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湘都市报 11月中旬,我国发电行业的巨无霸——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一行造访国家电网公司,希望国家电网公司帮助解决“未来三峡电力的消纳问题”。业内人士认为,此举表明前两年困扰我国的“电荒”将宣告结束,预计新一轮“电力过剩”危机即将到来(《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1日)。
“电荒”影响经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现在不缺电了,当然是值得额手称庆的大好事;不过,如果果真像专家预测的那样出现过剩,恐怕就另当别论了——电力过剩,必然导致一部分发电企业因市场或政策原因关停并转,而这些电厂巨额的建设资金很大部分来自银行(全国至少有一万亿),它们不能产出效益,很容易导致银行呆账死账的发生,滋生金融风险;过剩的电力要寻找出路,很可能把目光瞄准钢铁、电解铝等高能耗产业,如此将会使国家致力推行的宏观调控功亏一匮,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经济增长方式沦为空谈……如果是这样的话,电力过剩带来的后果是可怕的。
从电荒到电力过剩,这么巨大的转变何以在几年间发生?熟悉内情的人知道,这种巨变的“超速”完成,是因过去两三年来电源建设的“大跃进”造成的。据估计,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中国在建和投产的装机容量最少都有2亿万千瓦。
其实,对于行将到来的电力过剩,早在电荒时期专家和国家职能部门就发出过警告,国家发改委对各地报批的新电力项目也是从严审批。
投资扎堆会蕴蓄过剩风险,这是很简单的经济知识,为什么那么多的电源项目置专家的警告于不顾,开足马力“大干快上”呢?除了欲解燃眉之急的善意出发点外,恐怕也有其他一些动机:短缺蕴涵商机,大家都想趁机在这块大蛋糕上咬一大口;其次,但凡电厂都是重点工程,投资多影响大,是人人都看得见的“政绩”,地方决策者乐于上这些大项目。
电力“短缺-过剩”的非良性循环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度发生,所暴露的问题值得反省并应尽早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