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钱可贷”到“有钱难贷” “放开信贷规模是央行从整体经济出发所作出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形势还在迷雾中,国内经济受影响是肯定的,但是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影响、到什么时候能结束,谁也说不清。这个时候银行肯定要先控制住风险,对于我们银行来说,还是坚持一贯的风险控制的角度,保守审慎信贷的原则从事业务。”这是几家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银行,比较一致的看法。他们同时声称,将根据新的政策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及投放重点。
企业困难 银行缘何惜贷?
“信贷需求高时,央行一般是收紧;而央行放松银根时,则是企业信贷需求较为低迷时。现在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减弱。”
受外部需求减弱、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社会投资意愿下降、企业盈利压力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有所减弱,商业银行面临从“无钱可贷”到“有钱难贷”转变的困难局面。央行第三季度银行家调查显示,第三季度信贷需求指数为67.4%,比上季回落1.4个百分点,尤其是房地产行业贷款需求降幅居各行业之首。在经济龙头长三角地区,供需两弱的信贷格局已经悄然形成。基于对经济下行担忧的增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更为审慎,准入条件更为严格,大客户、大项目、中长期贷款趋势重现;而江浙企业反应敏捷,纷纷自主收缩,选择观望策略。
一位银行高管还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今年1至8月,浙江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的月度同比增幅从20.0%降至15.4%,江苏省则从19.8%降至14.2%,基本呈现逐月回落的局面。今年1至8月份,浙江省本外币各项贷款同比少增451亿元,江苏省同比少增652亿元。长三角地区可能仅仅是一个缩影,企业有效需求减弱的局面或将持续。
本季人民币贷款增加10278 亿元,同比多增2100 亿元,但其中15%为票据融资,一般性贷款增长持续下降,银行惜贷倾向明显。”申万分析师姚晨曦、励雅敏如是判断。
中国银行[行情、资料、新闻、论坛]发言人王兆文证实,目前各银行对放贷的确是非常谨慎。他表示,尽管贷款限额被取消,但出于对风险的考虑,中行不可能大规模增加贷款规模。在经过精挑细选之后,只有那些优质公司才能获得贷款。
多个行业信贷风险积聚?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各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一位银行高管的话听来十分沉重。
房地产行业风险加速积聚。随着房地产销售下降、市值降低,房地产行业大额不良贷款企业数量、预警企业数量和不良贷款余额都出现了持续增长的情况,房地产贷款风险暴露呈加快趋势。与此同时,住房按揭贷款违约风险加速上升。
部分重要行业风险加速积聚。因整体经营状况明显下滑甚至出现衰退,钢铁、电力、焦化、水泥、化纤纺织、造船等行业信贷风险加剧。在钢铁行业,近期国内钢材需求减弱,价格频频下挫。在电力、化纤等“两高一资”行业,受能源、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和国内油电价格调整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出现盈利大幅下降甚至全行业亏损的现象。今年1至8月,电力、化纤、有色等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分别下降81.6%、47.1%、7.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由去年同期盈利323亿元转为净亏损961亿元。这些重要行业、企业、产品价格出现的不利信号表明,目前的市场形势较以往更艰难,企业承受的压力较以往更大,银行管控信用风险的任务较以往更重。
流动性风险也是又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尤其是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预期转变后,企业结售汇行为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目前银行普遍出现售汇显著增加、增幅大于结汇,甚至售汇绝对量也大于结汇的情况,这在短期内虽会增加银行外币存款余额,但长期来看可能预示着外资流出的动向,从而使银行外币存款下降,因此流动性风险仍然不容忽视。”与此同时,投资者信心极度脆弱,市场上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全行上下要保持高度警惕,认真思考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的措施和方法。各分支机构要认真研究如何在拓展市场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信贷管理、严格信贷审查和抓紧不良资产清收工作等课题。”这是某高管在全行工作会议上的要求。
贷款如何转向?
“经济向左,政策向右。”这是兴业证券策略研究员张忆东、李彦霖的说法。保增长的财政政策见效需要时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继续经历艰苦的调整期。
尽管如此,受访人士一致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发展前景依然看好。首先,受益于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投资增速还将保持较高水平。其次,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没有结束之前,中国作为世界离岸工厂的地位不会改变,对外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再次,中国正在悄然掀起一场消费革命,进而推动中国的消费水平不断增长。最后,中国区域经济主体尤其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大、劲头足,这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中国经济区域间发展很不平衡,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较大,内陆和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也将进一步启动农村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这一切都为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次贷产品,肇始于金融过度创新。但对中国而言,创新才刚起步,是创新不足。面对当前严峻形势,“为了更好地拓展业务市场,我们依然离不开强有力的创新。失去了创新,业务发展就会严重受阻,市场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当前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创新,而是如何进行有效创新,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促进创新,特别是促进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等的创新。”
银行能否暖和过冬?
10月底,中信银行[行情、资料、新闻、论坛]、招商银行[行情、资料、新闻、论坛]各自首推资产证券化业务,建设银行[行情、资料、新闻、论坛](601939)、浙商银行据称也可能在11月份推出自己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外电对此的评述是中国有两条好的理由。“首先,进一步发展资产支持证券市场,有助于减轻目前增长融资过于依赖银行贷款和股市的状况。其次,中国还真有这种证券的买家。”
国务院出台的刺激经济的十大政策,必然影响银行业的信贷投向。今后,中西部的信贷增长将提升,而以前较为快速的长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贷款增长的势头将放缓,铁路、基建、大宗商品等行业将成为下一步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而制造业、房地产、出口行业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融资难题。
总之,加强成本控制,走出去,寻找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努力拓展新增长点,提高非利差收入占比,银行正努力让自己暖和和地度过冬天。
来源: 证券日报 作者: 潘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