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影响不尽相同,部分企业间形成了热销与滞销的强烈反差。业内人士表示,国内企业必须实现重大装备的自主化,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在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但目前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研发、综合配套、“走出去”3个方面仍存在“软肋”,影响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升级。
装备制造企业冰火两重天
从我国中部和东北地区的部分装备制造企业了解到,国际金融危机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影响不尽相同,部分企业间形成了热销与滞销的强烈反差。
受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主要生产工程机械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销售形势大好,生产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表示,2008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该公司仍然延续以往的增长势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7.45亿元,较上年增长50.3%。今年上半年,三一重工产值和销售额同比增长45%,其中旋挖站机销量增长80%,挖掘机销量翻了一番。今年全年三一重工计划生产挖掘机6000台,明年计划增至1.5万台。
铸锻钢产品供应商中国一重集团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母机”,其生产的核电锻件、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铸锻件等高端产品占有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重集团市场形势发生较大变化,订单明显下降。一重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上旬,一重集团实现经营订货53.9亿元,同比下降28.5%。从产品结构上看,除核电、电站铸锻件依然保持较好势头外,其他各类产品订货都在下降,成套设备更是大幅度减少。
一重集团总经理吴生富表示,一重集团积极采取措施,力争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今年年初,一重集团在综合考虑企业生产能力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前提下,确定了2009年实现经营订货160亿元的工作目标。从目前情况看,实现这一目标存在难度,但企业基本能够保持平稳运行。
而中部地区,一些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也在“危”中寻“机”。湖北航天双龙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尹俊峰表示,过去该公司的专用车出口市场集中在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地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地区都受到较大冲击,于是该公司将出口市场转向西非。“现在已经取得一些效果。今年1-2月基本没有订单,3月份后有明显好转,到5月份公司产能就已经开足了。”
装备制造业面临三大难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研发分散、综合配套水平偏低、“走出去”能力偏弱的“软肋”显现出来,影响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转型。
首先,关键技术研发分散、薄弱。向文波表示,随着国内科研院所的转制,从事大型铸锻件基础和共性技术研发的力量非常分散和薄弱。目前,一重集团正在策划组建能源装备大型铸锻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希望能在这方面加强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企业的创新多是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仍依赖国外,因此,企业应在这一轮结构调整中突出加强技术创新。
其次,综合配套水平偏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部长张天表示,长客是国内轨道客车制造业的领军企业,生产了我国50%的铁路客车和70%的城市轨道车辆,但目前长客在吉林省内的配套企业只有100多家,且规模偏小,大部分零部件需要省外或国外远距离配套。地处黑龙江省的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也遭遇“配套难”,今年第一季度受配套部件供应不及时等因素影响,哈飞集团部分产品无法按时交货,导致哈飞集团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出现下降。
来源: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