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增一减的忐忑中,在短缺与过剩的消涨中,电力行业走进了2007年。 新年伊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统计快报》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6亿千瓦,达到62200万千瓦,同比增长20.3%。而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0.7%。这意味着,即使2006年经济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这一速度仍将超出1倍还多;而在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向媒体通报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并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包括多座在建发电厂在内的82个项目"紧急迫降"。
需求决定供给
2002年出现的电力短缺演变到2005年,让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电荒"。但电力供应的"跷跷板"似乎很难在短缺与过剩之间保持较长时间的平衡,随后不断有声音称,或许2007年电力供应相对宽裕,但2008年"过剩"成为定局。
事实上,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不难看出,年增1亿千瓦装机容量,与其说是对深受"电荒"之苦的报复性增长,不如说是需求决定了供给。一方面,虽然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持续加大,但是为保证经济发展不"失速"而进行的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量仍非常之大,由此产生的用电需求必须确保;另一方面全社会用电需求量迅猛增长。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4.0%,达到28248亿千瓦时。目前,我国居民用电占总需求的比例仅为12%,仅为发达国家的1/3,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这也将成为推动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2006年10月做出的预测,2007年新投产的装机规模将超过7500万千瓦,2007和2008年增速将分别达到12%和10.5%。根据国家电网的预测,到2010年底总装机容量突破8.4亿千瓦。
虽然2005年严重的"电荒"至今让人心有余悸。但实际上,我国总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已经连续十年位居世界第二位。自2002年以来的3年,是发电公司成长壮大的良机,以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为代表的五大集团为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大唐、华能、华电三大集团在2006年纷纷进入装机5000万千瓦行列,国电总装机也达到4300多万千瓦。截至2005年末,中电投可控装机容量3238万千瓦,中电投将大力发展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到"十一五"末再投产26台单机容量60万和百万千瓦的机组,平均翻一番。
五大发电奋力转身
目前我国有三大类发电集团公司,第一类是全国性的五大发电集团,即华能、大唐、国电、华电和中电投集团,共管理着全国35%左右的发电装机容量;第二类是新兴的发电集团公司,如国家开发投资总公司、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等;第三类是区域性能源集团,如皖能、浙能、鲁能、贵州金元、申能、四川启明星、粤电集团等实力雄厚的多元化电力投资集团。
在遭遇环保总局"限批"的同时,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小型电力公司损失可能比较大,但大企业则可抓住这一次机组更新的机遇,促进产业调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