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表示,建筑节能改造将给中国造就2.6万亿元人民币的大市场。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秘书长李澍人表示,2006年建筑节能市场在中国真正启动,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市场还将大幅度扩容。 如此巨大的建筑节能市场,自然为技术先进、低耗高效的外资企业捷足先登提供了发展空间。2006年3月28至3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外资企业高调地表示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决心。如美国标准公司表示其提供的并不只是设备,希望在技术上提供系统的优化方案。同时,还将加强与中国建设部以及科技部的合作。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中国能源的30%都消耗在形形色色的建筑上,迫切需要推动建筑节能。另外,根据“十一五”规划要求,建筑节能已成为国内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试点的重要内容。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节能之路,其修远兮!
一、建筑节能商机无限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家委员会会长涂逢祥表示,建筑能耗已经挟持了中国46.7%左右的能源。涂逢祥这样解释46.7%这个数字:建筑建造、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目前约占我国总能耗的30%,而建材能耗约为16.7%。1973年,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能源危机,而那时,自认“地大物博”的中国正百废待兴。随后,建筑能耗所占比重驾城市化长车迅速由1/4跃升到目前的近50%。
涂逢祥挂在嘴边的一个数字是:我国目前400亿平米既有建筑中,99%为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增建筑中,节能建筑仅占3%-5%。建筑能耗的压力不断敲击日渐紧张的能源神经,或许只能感叹建筑节能生不逢时,2005年6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具体落实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中国政府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正在建筑市场掀起一场“节能革命”。而今年1月1日起,建设部正式实施《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从政策层面促进节能建筑的发展。由此引发的对“绿色建材”的需求,为国际建筑业带来了难得的新商机。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说,中国建筑节能潜力很大,每年城乡新建建筑竣工面积近2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新增近300亿平方米。如果延续目前的建筑耗能状况,每年将消耗1.2万亿度电和4.1亿吨标准煤,接近目前全国能耗的3倍。
据调查,一般公共建筑的单位能耗为20-60度电,是城镇住宅单位耗能的两倍;大型公共建筑的单位能耗为城镇住宅的10-20倍。汪光焘说,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逐步推行既有建筑的改造,预计到2020年,每年可以节约4200亿度电和2.6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8.46亿吨。
今年2月16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当前中国有400亿平方米既有的建筑,估计至少有三分之一、约130多亿平方米需要进行节能改造,按每平方米改造费用为200元算,仅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就有高达26000亿元人民币的大市场。
日前,美国贝赛尔、哥伦比亚,德国海斯、拉斯科、玛莎,意大利柏岱斯蒂等国际知名企业将齐齐亮相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建筑及建材机械展,它们无疑是冲着中国提供的商机而来的。
由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主办的此次展会主题为“建筑砌块机械及混凝土预制技术”。除了传统的建筑设备及工具、化学建材、建筑材料生产机械、建筑原材料、水泥生产、混凝土及泥瓦生产及处理设备等,展会上还展示了循环再生技术等以环保为主题的新技术。
由国内外知名厂商展示的新型墙材设备等“绿色建材”和节能技术,因为迎合了中国建筑市场的需求,无疑将成为整个展览的热点。其中,美国美泰科公司推介的高强粉煤灰烧结陶粒工艺技术,可将各类粉煤灰转变为高强轻骨料,应用于中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桥梁结构混凝土。
来自建设部的信息说,未来10年中国城乡新增房屋建筑面积年均将达20亿平方米。而根据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规划和要求,2010年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将全面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所有城市也将在此之前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作为建筑墙体材料。中国建筑砌块协会秘书长杜建东表示,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对新型墙体材料等“绿色建材”的需求将有巨大的增长。
事实上,国际建筑业界早已嗅出了中国建筑市场变化中蕴藏的商机。2004年中国国际建筑展曾举行“第一届国际建筑节能墙材革新及粉煤灰综合利用高级论坛”,到场的厂家和专家就超过300位。中国建筑砌块协会今年还将主办“混凝土砌块墙体与建筑节能技术研讨会”,预计也会吸引众多国际建筑业巨头的参与。
美国布朗换新风公司上海代表处市场主管刘兰表示,“刚开始进入中国时,我们的市场几乎是空白的,可现在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增长非常明显。”刘兰分析认为,市场之所以明显走好,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不断宣传普及节能意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房时开始考虑节能需求,中国的建筑市场容量很大,基数也很大,这就给建筑节能企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尽管现在市场空间还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档楼盘上,但刘兰对外资市场空间的拓展还是抱着乐观的态度。
二、外资助推建筑节能
目前中国被当之无愧地冠以“世界大工地”的称号。如此之大的建筑市场,如此耗能的粗犷工艺,为技术先进、低耗高效的企业捷足先登提供了发展空间,自然吸引了外资企业的目光。
日前,由建设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共同举办的“2006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在北京召开,美国标准集团副总裁詹姆斯·沃福就在中国推广先进的“绿色”建筑理念作了演讲。基于对环保事业的共同追求,美国标准集团从2005年起成为中国建设部“全国绿色创新奖”的惟一合作伙伴。该公司亚洲总部及研发中心均设在上海,40个办事处遍布中国。
建筑节能的中国商机已经显现,为此法国最大的电气企业集团施耐德去年7月初表示,要把欧洲低能耗住宅理念带给中国的地产伙伴。尽管在二战之后,他们也曾涉足建筑和钢铁工业,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们卖掉了这两项业务。施耐德1979年进入中国,目睹了中国房地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却在这个行业些许式微的时候,以住宅节能的由头试图进入。
为了推行节能建筑,建设部从今年起将全面推行节能建筑认证体系,广州被建设部列为节能试点城市。巨大的建筑节能市场将带动建筑涂料产业新的洗牌。为此,包括澳得利在内的国际高端节能涂料巨头纷纷开始了进军中国。近日,澳大利亚著名环保型节能涂料巨头澳得利在广州正式宣布进军中国市场。据悉,澳得利全新节能涂膜不仅能降低建筑整体成本,而且能使室内温度降低12℃-15℃,减少能耗达61%,具有极佳的节能、隔热、保温、防水、防腐和阻燃等效果。
据透露,早在1981年,美国欧文斯科宁就开始试水中国市场,当时仅仅是把美国工用建筑保温系统带到中国。近日,欧文斯科宁公司宣布在北京新建一家文化石工厂,并于第一季度投入运营。至此,欧文斯科宁公司在中国的工厂达到9家。该公司计划在未来一两年内在中国再建新厂,选定的生产线很有可能是生产挤塑泡沫板。欧文斯科宁公司在美国是以生产广泛在建筑上应用玻璃棉保温材料而闻名。但在中国,挤塑泡沫板在建筑保温上运用得更多。
丹佛斯是丹麦最大的工业集团,生产制冷、供暖、水处理等节能概念产品,在中国市场有十年多的经营历史。从1995年丹佛斯选择天津作为其中国生产基地起,天津市政府在建筑节能方面的理念和行动逐渐走在了全国前列。以一个通过调节暖气流量来控制室温的产品“散热器恒温控制阀”为例,天津市已在建筑节能标准中明确提出,新建建筑安装暖气片时需同时安装热量计量装置和散热器恒温控制阀。如今,整个天津的恒温控制阀市场上有很多来自国内外的不同品牌,竞争激烈,但在丹佛斯刚来天津时,它们是当地惟一一家能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
目前,天津成为全国供暖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是供暖补贴市场化的先行者。天津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不能说没有丹佛斯的功劳。丹麦自上世纪70年代通过立法实行强制性节能措施后,建筑面积逐年上升,而供热的能源消耗逐年下降,这一成功经验是丹佛斯中国总裁苏南山致力于传授给中国的。
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本地化是出于成本以及与当地市场结合考虑后的必经之路,因而打造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链条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原料加工这一环节以其量大与应用广泛成为外国大企业实现中国化生产的重点。美国惠好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仁仁表示,惠好公司在2006年的工作除了继续拓展公司在华的林产品市场外,还要加重对木结构住宅市场的培育,以提高消费者对木结构产品的认知度。LG化学的罗相镇董事长介绍,LG化学先后在天津、宁波、广州、南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立工厂和办事处。这样从南到北,LG化学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三、建筑节能并非坦途
当前,中国能源的30%都消耗在形形色色的建筑上,迫切需要推动建筑节能。另外,根据“十一五”规划要求,建筑节能已成为国内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试点的重要内容。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外资企业在中国实施建筑节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资料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能耗高出2-3倍。在专家看来,国内建筑节能上的主要差距不在材料、设备、施工技术上,而是在设计标准方面。去年建设部推动实施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标志着建筑节能工作在民用建筑领域全面铺开。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推广建筑节能设计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比如建筑节能设计通常受到建筑项目“地形”限制,设计缺陷无法回避;虽然落地窗和大窗户的设计并不利于住宅的保温节能,但开发商和购房者更看重建筑外立面的美观。更让人头痛的是,建筑节能设计经常受限于成本因素,设计师虽然能按节能标准将楼盘设计得很好,最终却因为设计方案将极大地抬升开发施工成本,挤压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而可能并不被开发商所采用。
成本因素不仅体现在施工环节,在上游的建材行业,也同样存在节能建材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由于设计、生产方面的更高要求,节能环保建材造价通常会比普通建材更为昂贵,但施工建造环节多半只会选用传统门窗等建材产品,节能环保建材难以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久而久之,市场的清淡亦打消了建材企业的开发生产积极性。
在目前如火如荼的新一轮建筑节能大行动中,来自节能系统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企业显然都不会甘于寂寞。不过,对于政府在其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外资节能企业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巴斯夫中国公司表示,目前正在和中国建设部商谈可能的合作事宜,由巴斯夫提供人才和技术,由建设部选择合适的项目,共同进行节能开发。同样看好中国建筑节能市场商机的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与万科、顺驰等中国房地产商开展了战略合作,并在近两年专门举办房地产论坛以推介自己的产品。不过,施耐德电气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拉贺曼表示不准备刻意发展与中国政府的良好关系,因为施耐德和所有企业一样是站在同样的市场平台上相互竞争。
拉贺曼对此话题的敏感印证了我们对于政府部门政策倾向性的隐忧。可以想象的是,一场围绕着价格和政府优惠政策的争夺,会在节能市场得到广泛认同之后展开。在这场较量中,内资抑或外资注定将只是实现自己利益,包括政府也是如此。
在任何一项体制改革中,对政府角色的发问可概括为两方面:有没有缺位?有没有越位?具体到中国正在开展中的建筑节能运动,我们从这两方面的不同意见可以看出,在其气势磅礴的外表之下,内资抑或外资成长的烦恼在不断地显现。
即使是节能运动走在全国前列的天津,也尚未摆脱这些难题。天津的供暖体制改革走出了第一步,即将作为单位福利的供暖补贴货币化,由原来单位报销改为以工资形式发放给员工。但是,更加关键性的第二步,即由按照供暖面积收取暖气费改为按照暖气热量收取的改革依然没有真正实施。也就是说,天津市那些已经按照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安装到千家万户的暖气热量计量装置、恒温控制阀,包括丹佛斯的产品在内,目前尚未派上实际的用场。
从国内情况看,政府在建筑节能的立法、标准制订方面还是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由于各运作环节执行不力,监管力度不够,再加上相应的配套改革没有完成,使得立法后的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据建设部对17个省市抽样调查显示,北方地区节能设计90%,实际施工只有50%多,中部地区实际施工仅19%,南部地区实际施工仅11%。
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节能标准实施还未纳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导致最终验收控制不严。面对监管执行机构的缺失,上海的做法是成立节能监察中心,由发改委领导对企业进行抽查,不合格者责令改正。但是,这样做只能算一时的缓兵之计,因为节能监察中心没有行政处罚权,很难落实对开发商责任的追究。要严格落实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问题,关键还是要明确建筑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在节能监督方面的职责。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由于中国能源问题日益迫近,政府推动改革的决心毋庸置疑。我们或可这样来作总结: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节能之路,其修远兮。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