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动电网体系架构原则 ●我国电网的发展战略需要大规模调整,它的首要发展目标应该确定为电网的效率革命,也就是实施互动电网的革命。这个先进电网第一位的战略目标既是国际电网变革的第一高地,也是全球电网的战略制高点。
●2009年以后的三到五年内,我国应该全面推进互动电网发展,否则,一旦美欧经济复苏并实现了经济与电力结构的升级转型,我国不但将失去一次领跑世界经济的机会,也将再一次沦为国际分工的劳动力角色。
笔者将中国互动电网体系的架构原则确定为以下10个方面:
——运转信息化电网管理体系:实现发电、输电、供电、用电、客户服务加载一体化互动的物理设备,建立国际化标准的电力管理平台,使用国际化、标准化的软件界面,实现电能的清洁、有效、可靠和灵活运用。
——适应21世纪新一代电网运转的需要:可有效地接入各种电力来源,实现各种电力源和客户终端与电网的无缝互连,实现电网与电力储能装置的大规模互动对接。例如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燃料电池等接入电网运行。
——推动电网更加高效运行:能够实现双向、互动、实时的智能化数据传输和读取,满足动态的、有选择的浮动电价制度的运转,根据用户需求有效控制电力的生产和输配的调控,提高能源效率,实现节能和减排目标。
——实现电网自愈:建立电力传感器系统和更新电力体系的自动控制系统,预测、检测和修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营问题。
——抵御不当攻击:有效识别和应对任何人为或自然干扰与恶意破坏。
——提供高品质电力服务:提高供电效率,减少能量损耗,改善供电质量,解决电网商业化之运转,实现清洁、稳定的电力供应,节省客户资金和社会资源。
——激励消费者积极参与:通过电网的互动化,消费者能够更好地管理需求和降低电力使用成本,消费者既可以是电力客户,也可以成为小型电力供应商。
——优化电力资产管理:节约电网的运营和维护费用,推动电力市场的创新发展。可以利用传感器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整合,在电力供应高峰,能够在不同区域间进行及时调度,平衡电力供应缺口,从而达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
——以智能电表和微传感器作为电网运转的新型物理要素:可以将智能电表作为互联网路由器,推动电力部门以其终端用户为基础,进行通信、宽带业务或传播电视等信号传输。
——营建更灵活的能源系统,推动建立分布式能源管理体系:可再生能源具有能流密度较低、分散性强、投资省、能耗低、利用率也较低的特点,适合分布式能源管理,这种管理体系具有无需建设配电站、土建和安装成本低、增加设备年利用时数、各电站相互独立、用户可自行控制、供电的可靠性高、具较低的输配电损耗、适合多种热电比的变化、可进行遥控和监测区域电力质量和性能、便利商业区和居民区之供电、提高环保水平等综合特点。分布式能源体系与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集中化能源管理模式之间,迫切需要建立连通平台,整合管理,而发展互动电网的使命之一就是实现集中式能源管理和分布式能源管理的契合,建立双轨合成的能源管理平台。
推行以上标准,也就需要尽快实施互动电网的革命。国内外的现实情况需要我国的发展战略必须大胆变化,从应变型战略转变为建立制高点型的宏观经济战略。此战略应具有两个基本使命:
其一是改脑,即构建互动电网,使之成为电力发展的主要目标,使创新能源体系成为刺激内需的主体支撑。成功的战略应将这个体系改造转变为一种机遇而非负担。
其二是换心,即研究大规模发展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低碳、节能产业运转,包括与此相关的电动车、混合动力车、铁路机车体系、超导电网体系等绿色运营模式。这个制高点型的电力转型战略也应具备多次出击、灵活反应、快速行动、集体革命、全球化互动、有选择的扩张、有创造的拉动、有控制的升级的多元形态。
从全球经济互动和市场融合而言,2009年以后的三到五年内,我国应该全面推进互动电网发展,而忽视或仅满足于互动电网局部试点则将使中国经济及其电力体系仍难以脱离传统模式,一旦美欧经济复苏并实现了经济与电力结构的升级转型,我国不但将失去一次领跑世界经济的机会,也将再一次沦为国际分工的劳动力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