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国内发电设备制造能力从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定子制造迅速发展到目前具备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制造,国内火力发电设备制造业完成重大跨越,东电、上电、哈电皆具备年产2500万千瓦以上发电设备能力,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火电设备制造前三甲,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火电设备制造中心。 但是,经历了产能高速扩张后的国内发电设备制造商,今后还有多少机组可造?
订单支撑三年无虞
2003年以来国内经济重化工化、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电力的需求急速上升,刺激发电装机容量快速上升,短期内产生大量机组需求。2007年全年完成发电设备制造量12991万千瓦;2008年1-10月完成发电设备制造量10745.82万千瓦,同比增长2.51%;其中,完成汽轮发电机组8260.43万千瓦,同比增长3.36%,完成水轮发电机组1939.84万千瓦,同比下降13.89%。
近期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实体经济衰退将影响到对电力的需求,进而影响到未来国内发电设备的制造量。实际可能出现的情形我们目前尚不得而知,在此我们试图给出不同假设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情形,对未来作大致模拟。我们将“上大压小”带来的7500万千瓦(保守按1:1.15更新)新增装机平摊到2008-2010年三年,加上自然更新每年500万千瓦粗略估算值,以及保守估计的每年1000万千瓦海外订单,得到2009-2010年每年火电设备正常制造量在7000万千瓦;同样,2011-2020年我们按照年均更新1000万千瓦、年均完成1500万千瓦海外订单预计,得到平均每年火电设备正常制造量为7000-8000万千瓦。
2007-2008年国内火电设备制造处于应急过度制造状态,国内发电设备年制造量基本维持在12000万千瓦以上;根据三大动力集团在手订单情况,这种趋势在2009-2011年或将继续维持。
截至2008年上半年,上海电气[行情、资料、新闻、论坛](600627.sh,2727.HK)在手订单超过1600亿元;东方电气[行情、资料、新闻、论坛](600875)(600875.sh,1072.HK)在手订单为1140亿元;哈动力(1133.HK)2008年上半年新增订单343亿元,2007年年底在手订单849亿元,2008年上半年哈动力完成销售收入128.57亿元,据此推算其在手订单约为1063亿元。根据三大动力集团2007年发电设备销售收入,简单计算其在手订单可以满足其排产至2012年。
未来或将出现“漏斗”
2007-2010年国内发电设备制造高峰是否属于“寅吃卯粮”状况,如果这种担心不无道理的话,那么在未来的某个时点,国内发电设备制造将出现“漏斗”。
2008年1-10月国内新投产火电装机容量4091.59万千瓦,2007年全年新增火电装机容量7037万千瓦;2008年1-10月国内完成发电设备制造量10745.82万千瓦,2007年全年完成发电设备制造量12991万千瓦;单从制造量和新增投产量数据考察,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发电工程业主正在延缓工程进度。
延缓工程进度的行为可能将影响到火电设备制造企业2009年收付实现,同时,延后形成的设备集中交付投产将严重影响火电企业发电小时数,导致火电企业在低煤价下出现低收入状况,进而导致对未来新增装机失去信心。
不过,行业内将对可能出现的“漏斗”进行“补救”,主要包括风电与核电,再加上海外订单。
国内平均每年950万千瓦风电设备交付,加上平均每年650万千瓦核电设备交付,以及新型IGCC电站所用重型燃机、40万千瓦发电机和配套汽轮机制造,将形成对发电设备制造的有效补充。
此外,每千瓦5500元人民币的海外电站EPC工程报价使得国内电站总承包具备全球最强竞争力,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内电力基建极端落后的国家未来只能从中国获取发电工程技术与产品支持;保守估计未来10年间上述区域将至少具备1亿千瓦新增装机需求,平均每年将从中国进口100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短期内上述区域内国家将不可能具备完整机组制造能力,中国发电设备将是其最佳选择。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刘江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