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
自1月初经济学家谢国忠率先质疑国内股市上涨、认为已经形成泡沫之后,又有成思危、吴敬琏、罗杰斯等在不同场合谈论股市泡沫,引起人们对政府股市政策的揣测。仅仅1个月后,这场为时短暂的争论被以某种方式叫停,匆忙收场了。 按照韩志国教授的考证,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易宪容教授是这一轮泡沫论之争的最早发起者;但笔者认为,易在2006年5月发言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似乎还是以谢国忠发言的时间作为争论起点更合适。谢的题为《警惕股市泡沫》的成型文章登载于1月9日财经杂志网络版(他此前已有类似的发言),其他网站转载时冠以《股市泡沫初现,牛市将以政府干预告终》,后边这句话最为引人注目。
由于股指已处于相对高位,金融类上市公司股价涨幅偏大,人们自然十分关注官员谈话和有关政策动向。一些正常的监管行为被解读为政府有意挤压泡沫,如证监会于去年底暂停审批股票型基金发行;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告诫国有企业专注主营业务,不要盲目炒股。一些善意的风险提示被解读为有意压制股市投资,如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和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分别在公开场合提示股市风险,动员基金公司宣讲基金风险。一些原本不是专门针对股市的政策被解读为针对股市,如银监会去年底发布了一份银行信贷、资金的清查指引,其中要求商业银行对可能进入股市的资金多加控制;年初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专家预计加息时机已到。
一些媒体基于自己的判断,刊发了诸如《三部门严格监管各类资金流入股市》、《央行携手证监会狙击热钱避免股市泡沫》、《李荣融严控央企资金入市》等倾向性强的报道或分析,给人以中央政府的确在对股市采取全方位降温甚至清理的印象。
这是一种误导,原因有五:虽然股市的表面上涨幅度较大,但其中包含了“还账行情”——对前4年市场大幅度萎缩的纠偏,上涨处于合理范围;通过开闸放水,股市“正路资金”已经比较充足,违规违法资金已经大大减少;下一步要加大对股市发展的扶持力度,培育实力强、管理规范、有创新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鼓励投资行为,而不是相反;管理层十分重视市场监管艺术,坚决避免因处理违规违法行为而伤害市场全局的稳定。
在投资者信心显著恢复,市场基础建设逐步夯实的情况下,固然要继续严密监测风险、化解风险,但动辄让大讨论的方式介入常规监管,将会得不偿失。何况,有的泡沫论者对于入市资金性质的怀疑,对于上市公司质量的怀疑,很多是没有依据的。停止无谓的泡沫争论,已十分必要。
必要的信号已经发出:央行公开肯定证券市场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分流作用;新基金发行审批已经恢复。
成思危针对英国金融时报关于他“中国股市正在形成泡沫”的报道澄清说,英国财经媒体并未准确表达他的看法。也许并非仅是巧合,谢国忠最近改口了,“我说股市有泡沫,并不是说大盘就一定会跌下去”,“我并没有说过不可以买A股”;前不久还说“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市场阶段”的罗杰斯最近也有新说法,“目前中国股市尚称不上是成形的泡沫,但股价的确太高。”当然,一个人说出某一句话并没有那么重要,但与语境有关。这样的变化并非没有缘由。
凝聚着政府部门、上市公司、证券专业机构以及众多专家心血的《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实施将近2年的股改工程,目的就是稳步扩大直接融资市场的比重,壮大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进一步落实《意见》,按照鼓励发展、控制风险、依法监管的基本原则办事,才能够不偏离既定的轨道,继续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进程。
政府不会人为抑制牛市,提示和控制风险与“搞运动”是两回事。坚持法治轨道才是正确选择,叫停泡沫之争正当其时。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