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25日发布《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家竞争力稳步上升,2008年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国家竞争力与美国差距较大,与印度的距离也还未全面拉开。报告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报告按照人口数量、国家影响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显示性指标选取了全球10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根据2008年数据排出的最新国家竞争力排名中,美国、欧盟、日本排在前三位。
报告说,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一国实力的综合体现,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方面,而且表现在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发展潜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维度上。从规模竞争力看,中国经济总量巨大,位居全球前列。在增长竞争力方面,中国也保持长期领先的优势,稳定增长潜力巨大。
报告同时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10年间,中国的规模竞争力提升速度越来越缓慢,从全球第10位上升到第9位用了1年时间,从第7位上升到第6位却用了5年时间。究其原因,虽然有基数效应的存在,但更多的是由于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粗放型增长模式缺乏可持续性。
报告认为,科技、人才、教育、文化等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人力资源方面,中国人力资源总量虽大,但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在教育与健康方面,中国虽然已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校数量众多,但整体水平并不高,尤其是缺乏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在金融体系方面,中国金融体系指数较低,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的指数值不及美国的1/3。
而在文化艺术竞争力方面,报告预测,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大,将来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报告还对中美两国的国家竞争力进行了详细比较。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在国际舞台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两国相比,美国整体竞争优势较大,在大部分领域都领先中国,尤其在经济结构、全球联系等方面的优势更明显。例如,美国人力资源结构层次高居全球榜首,拥有全球最多的科学家和技能人才,每百万人中从事研发的研究和技术人员数量是中国的5倍。
不过,中国在经济增速、需求潜力、国内外经济关系等方面已经开始超越美国,取得竞争优势。2008年中国增长竞争力指数为0.981,在10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位;而美国增长竞争力指数为0.120,仅排在第90位。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在国家竞争力方面追赶美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中另一个重点比较的国家是印度。中印是世界上最大和发展最快的两个新兴经济体。报告用显示性和解释性两个框架对中印两国的国家竞争力进行比较后发现:2000年之前,中印两国的国家竞争力水平相当;中国自上世纪末开始,国家竞争力快速提升,2004年后领先印度的位次逐渐拉大。2008年,中国国家竞争力排名第17位,印度排名第42位。
虽然从总体竞争力看,中国略强于印度,但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细分角度分析,中印两国都有自身发展特点。中国经济增速快且保持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率多年来位居全球前列,而印度经济增长的波动相对较大;印度相比中国在产业结构上优势明显,2008年印度服务业比重为52.94%,而中国仅为41.89%。
报告认为,尽管印度的国家竞争力水平与中国有一定差距,但印度仍有不少方面值得中国借鉴,如法制建设、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等。中国应在保持国内主体素质、供给水平优势,保持制造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