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智能电网建设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近日,中国首个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开工,进一步引发各方热议。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开启能源革命”的智能电网在中国的每一步发展都引起众多关注。近日,本报记者就当前发展智能电网的问题专访了科技部97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华北电力大学输配电系统研究所所长张建华教授。 智能电网应加大配电网建设 中国能源报:现在关于智能电网的规划和建设,各方面的讨论和争议都很多。您认为还有哪些重要问题值得关注? 张建华:我感觉是配电网投入不足的问题,投资欠债比较多。过去我们的投资比例是有问题的,和欧美国家相比,电网投资和电源投资比例严重失衡,电网投入,尤其是配电网投入不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电网输配电投资大概是电源投资的1.2倍左右。配电网投资应该是输电网投资的1倍多,但实际上我们配电网的投资还不到输电网的一半。从发电、输电、配电的投资比例来看,美国是1:0.43:0.7;英国是1:0.45:0.78;日本是1:0.41:0.68。我国在2000年前是1:0.21:0.12,这两年电网投资有所加大,2009年电网投资8亿,第一次超过电源投资,但由于负荷也在快速增长,电网、特别是配电网建设滞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我国2009年的电网投资主要还是投给输电网。从整个电力系统运行机制来看,重发轻供不管用。这是目前供电可用度低的重要原因,城市供电可用度低,农村更低。导致配电投资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有用户的资产因素,但主要原因是过去对配电网不重视。 目前从整个电网企业的运营机制来讲,在投入上可能更加关注输电网,因为输电网出现事故影响和责任都很大,但是毕竟电网要服务于用户,电网的投入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配电网上,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适当向配电网倾斜。 智能电网发展需政府推动 中国能源报:从制度层面看,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智能电网是一项涉及多领域、跨行业的庞大系统工程。但目前其推动范围还局限于电力行业,对于消除行业和专业间的壁垒,您有些什么建议呢? 张建华:这确实是非常难的一个问题。实际上智能电网的推动范围不应该仅仅是在电力行业,而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政府和各行各业都要参与。 政府的参与很重要,需要政府拿出一系列方针政策。但是到现在为止政府还是很谨慎地提智能电网,为什么谨慎?我们很多人认为智能电网主要是技术问题,实际上更多是政府推动、激励的问题。 现在从大形势来看,中国政府面临很大的碳排放压力。现在欧盟、日本、美国,甚至印度的单位GDP碳排放都比我们低,现在我们的单位GDP碳排放是最高的。之后几年每年还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们又承诺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降低到2005年的40%至45%,这个压力非常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发展新能源来减少煤电的比重,当然这在短时间内很难减少。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有相关的调控政策,比如说碳排放税。将来假如征收碳排放税,电厂发电成本增高,用户承担煤电的成本高了,电价可能会涨,政府可能要考虑很多问题。一方面有降低排放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担心采取电价上涨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为电价上涨一分钱,整个国民经济都会受到影响。 2020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额是300亿吨,我国占了125亿吨,一个国家就占了将近一半,政府肯定会有压力,但迟迟没有出台国家层面的智能电网规划,影响因素很多。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要考虑各方面因素。 多措并举提高智能电网效益 中国能源报: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智能电网的计划,您觉得这个目标用10年时间能不能实现? 张建华:关键问题是投资。如果投资到位,肯定能够按计划完成。电网公司提出的规划很宏伟,但是我们现在关心的是,如果电价不提高,投资怎么收的回来?谁都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几万亿投上去以后,投资收不回来怎么办,比如说铁道部建高速铁路,是要有回报的,高速铁路的票价一下子提高到跟飞机票差不多,但还是有需求。国网建设智能电网这个投资怎么收回来,我不知道。因为这不像高铁,城市有需求,铁路票价可以调整,而且票价调整不影响运量,铁路投入至少是有回报的。但是电网不一样,电网运行要靠电费,电价一调整,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就大了,投资能不能收回来就是疑问,当然如果投资到位,这个计划还是可行的。 中国能源报:您怎样看待智能电网给能源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张建华:首先,对于能源企业,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肯定会快步发展。煤电等传统电力参与智能电网建设进行深度调峰,面临很多的技术挑战。如果国家有政策激励,比如说设置很高的调峰电价,调动企业参与调峰的积极性,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 电网公司是智能电网建设的主体,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会更多。首先智能电网会给电网公司带来一些效益。目前对于怎样提高效益的问题,大家关注得还不够,总是关注智能电网怎么投入,电价怎么收回来的问题。 一个重要方面是怎么通过削峰填谷充分提高电力资产的利用率来产生效益。比如说每年做的电网规划,建多少变电站、变压器,建多少台线路,都要满足高峰负荷。比如说北京,号称最高负荷是1400万千瓦,但这1400万千瓦中至少有400万千瓦-500万千瓦是间空负荷,只是满足每年夏季那么几天、几个小时的高峰负荷,但是电网必须建这个设备来满足这几个小时的运转。把峰值消下来,就不需要建这么多的设施了,1400万千瓦负荷降低到1200万千瓦,就可以降低将近20%的投资,对于电网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效益。 这个效益靠什么实现?就是靠智能电网,比如说通过新能源的接纳和用户的互动,靠电价政策的调整激励,使用户积极参与调峰,把峰值降下来。另外,通过一些新技术措施把峰值降下来,降低电网峰值的承担负荷,这样也就减少了电网投资。 另一方面,现在每年新建变电站和电路的投资很大,大概每年按照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如果有智能电网的话,这部分增长可以被新能源吃掉,电网就可以减少很多对供电设施的建设。这肯定会给电网企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但是这个机遇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要有相关的电价政策。没有政策的话,如果我们电价一直都是4毛钱,不管物价怎样,不管谁用电都是4毛钱,这样就实现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