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757  添加时间:2009-12-24 【 打印此页
 
6家能源央企逐风“黄三角” 激活风电设备制造

    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及鼓励支持在滩涂和浅海建设风力发电站大型企业发展风电。而这些被列入黄三角范围的县市正好处于山东风能资源密布的区域。

作为东部沿海三个风电大省之一,山东风能资源总含量为6700万千瓦,相当于3.68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如此巨大的潜能早已引得投资者竞相争逐。

早于规划批复之前,大唐、华能、华电、国电4大发电巨头和国家电网公司以及神华集团等6家央企能源巨头就在该区域紧锣密鼓地布局。一些优势风电场也已被“瓜分”。

目前,以国华瑞丰、中海油风电海上工程、华能乳山风电为代表的风电项目在威海发展势头良好。预计到2010年,威海风电规模将达40万千瓦。

而按照潍坊市的规划,到2010年将建成四个风力发电项目。在今年4月,国电山东电力有限公司与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签订了投资120亿元的发电合作项目,10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后,潍坊滨海区将成为山东省最大的风力发电场。

大唐东营风电项目则是东营市首个并网发电的风电项目,目前有33台风机,其中23台已并网发电,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9500多万千瓦时。

在莱州市,总投资220亿元的大唐、华能、华电等风电项目正在建设,目前完成装机容量30万千瓦,3年内装机容量将超过百万千瓦。

国家电网下属的鲁能集团在烟台海阳、威海荣成和滨州沾化投资的风电项目已经先后开工。而神华集团也在滨州、东营等地投资建设了风电项目。

“一方面,国家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强制要求火电企业相应配备一定的以新能源为基础的发电额。另一方面,由于大型国有发电企业财力雄厚,对于风力发电定价也有更好的预期,即使现在难以盈利,也纷纷争夺风电项目。”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而在这股强悍的风电圈地浪潮席卷之下,风电场的建设也加速了该区域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崛起。

以济南为例,其一期投资30亿元的风电产业园日前在济南高新区开工建设,这一产业园规划面积1815亩,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

随着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风力发电场的建设,风电项目在黄三角地区正呈现“集群式”发展。

西部证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王宗凯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风场资源、风电上网配套问题等都促使了集群效应。“如果分散发展,上网成本会比较高,而且不易解决。此外,风电建设需要融资,有国家政策支持或地方政策支持更容易获得银行融资。在黄三角地区,风力开发潜力较大,发展新能源也是各地投资风能建设的鲜明旗帜。”

而六大能源国企的“加盟”,也意味着黄三角地区必将上演一场角逐大戏。那么,“财大气粗”的央企们究竟谁更有竞争力?

王宗凯表示,这主要取决于各企业对风场资源的争夺。综合看来,王宗凯认为,国家电网风电可能发展的速度更快一些。

“国家电网对智能电网非常重视,投入很大,并有强烈愿望改变目前业务过于依赖输变电的现状。现在风电发展也卡在‘上网’上,1/4的电风场没有上网配套,发电上不了网,因此国网公司电厂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王宗凯告诉记者。

而从规模上看,目前国电集团则是国内五大发电集团中风电规模最大的企业。据了解,凭着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在全国风电行业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去年国电集团风电企业共实现利润逾5亿元,预计今年将达10亿元。

来源:中国工业报

 
来源(电气市场网:http://www.em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