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能够全面取代石油的绝对统治地位吗?虽然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但是中国已经在为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谋篇布局。 据中国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介绍,中国将力争在205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比重从目前的9%提高到40%左右,占据主导能源地位。 相比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总量15%左右”的目标,这个预期显得更为自信和大胆。 近年来,石油价格迅猛上涨和环境压力突显使得新能源能否替代石油成为各国热议的话题,瑞典政府更是在三年前就提出2020年彻底摆脱对石油的依赖。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9年进口石油19985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51.3%。发展新能源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维护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事实上,自2006年中国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以来,新能源产业便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近年中国政府用于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每年增幅都在20%以上,2008年对新能源企业的资金扶持规模达到38亿元。 2008年底公布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将发展新型清洁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今年初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将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中信证券分析师李春波告诉记者,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扭转中国新能源产业长期停留在概念层面、经济效益薄弱的弊端,进而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他说:“政府需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驱动某些行业来拉动经济,又希望能够培育新的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恰好新能源就是短期和长期效益结合最好的选择。” 水电是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主角,也是设计、施工和装备制造技术最完善的领域。截至2008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72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位。 按照规划,中国将于2015年前在金沙江、大渡河、乌江、黄河上游等开发多个水电站,约150台70万千瓦的巨型水轮发电机将投产发电。届时,中国距离“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的目标将更进一步。 相比之下,太阳能产业的崛起也正催生中国政府出台政策角逐世界太阳能市场。数据显示,近5年来,世界光伏产业平均年增速为35%,而中国的年增速为150%。目前已有10家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初步形成国际化光伏产业群体。 另外,风电有望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新能源市场。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日前表示,中国正在通过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基地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努力在风能资源丰富的西北和沿海地区建成六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甘肃河西、新疆哈密、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都力图打造中国“风谷”。 与其他能源形式的产业化进程相比,新能源汽车显得领先一步。随着推广计划和多项配套政策的出台,中国自有品牌汽车企业在铁锂电池制造、永磁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上都有所突破。 2008年12月,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比亚迪推出首款面向大众市场的F3DM双模电动汽车,由此成为国际上掌握双模技术仅有的三家企业之一。 尽管政策的刺激能够极大推进产业迅速发展,但分析人士指出,应当看到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幼年阶段”,产业链不健全,自主核心技术欠缺仍然是掣肘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生产光伏电池的主要设备和原材料还需大量进口,风力发电机兆瓦级以上技术主要依靠国外技术转让,另外,国内巨大的市场潜力仍然未被充分调动和开发。 李春波建议,政府在制定规划时还应当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质、量并重”,避免出现“大跃进”式发展模式,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低端产业产品的现象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