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风驰电掣”一词来形容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毫不过分。来自全球风能委员会(GWEC)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630万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23%;总装机达到1221万千瓦,已占全球总装机的10%。 “但风电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隐忧。”记者在先后走访了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国内最大的风电开发商——国电龙源集团总经理谢长军、国内最大的风电整机制造商——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风电配套设备生产商——山东山起重工董事长樊宪国等业内人士后获悉,“风电上网、设备质量及增值税转型等因素,已成为制约中国风电产业健康发展的三大瓶颈。” 电网成为产业发展最大瓶颈 “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上网问题正变得日益凸显。”史立山指出,“目前电网已成为制约风电发展的一大瓶颈。” 据了解,龙源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风电开发商,2008年风电装机达到280万千瓦,占全国风电总装机的1/4;全口径发电量完成166万千瓦时,占全国风电发电量的1/3。可尽管如此,这家企业旗下仍有多个风电场出现因电网制约而被迫限电的情况,特别是在内蒙古、甘肃等地区最为突出。据谢长军介绍,2008年龙源因风电“上网难”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8000万元。 按照国家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电网企业必须接纳并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然而,谢长军说:“由于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北(华北、西北、东北)和东南沿海等偏远地区,绝大部分处于电网末梢,电网建设相对薄弱。风电上网的难题短时间难以解决。” 另据了解,受风力影响,风电相对不够稳定,电网企业对接收风电的积极性不高,也被认为是造成风电上网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介绍,此问题已引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的关注。张国宝指出,国家下一步将加大对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和风能资源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实现远距离输送电能,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制造业鱼龙混杂,风电设备质量堪忧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猛,但发电效率却远远低于国际标准。有数据显示,我国风电机组的平均利用率在20%左右,而国际平均水平在25%至30%之间。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风电设备特别是风机的质量不够稳定。”谢长军说,“龙源集团坚决响应国家政策,在风电场开发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国产风电机组。但近年来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质量不稳定、故障率上升、售后服务较差等等。” 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认为,当前国内风电设备质量下降的深层次原因,是风电设备制造业的无序发展。他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风电整机制造商超过70家,但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更少。有的企业为了抓风电产业发展的“商机”,匆忙上马,盲目求快,从国外厂家拿来技术就进行大批量生产,产品质量自然很难保证。 “风电设备制造业无序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是鱼龙混杂,导致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还将导致产能过剩,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山起重工董事长樊宪国说,“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行业规范的力度,积极引导设备制造业理性发展;与此同时,风电设备生产企业也要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市场风险意识。” 增值税转型影响地方政府积极性 史立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今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全国增值税转型,因为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资积极性,或将对风电产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据了解,增值税转型是指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即企业购入设备的金额允许从销售额中扣除。从国家层面而言,全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针对第二产业的机器设备实施税前抵扣,可为企业减轻税收负担。但这对地方财政而言,意味着大笔减收。 “这项税收政策的改革,对风电企业本身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风电的特点是购买设备投入特别大,设备进项抵扣后,风电企业成本就会下降很多,企业税负减轻。”谢长军说,“但由于地方财税减少,地方政府对发展风电项目的积极就会降低。最终实际上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目前已在全国14个省区拥有风电场的龙源集团,似乎已切身感觉到来自地方政府的“情感变化”。谢长军告诉记者,因为适合风电产业发展的地区,大多是老少边穷地区。特别是有些荒山丘陵地带,“西北风”几乎是唯一的资源,风电产业发展甚至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增值税转型后,这些地方政府发展风电的积极明显降低。 据史立山透露,在增值税转型实施后,国家能源局目前正在与有关部门积极协商,拟采取以占地补贴或风能资源补贴等形式,由风电开发企业出资偿付地方政府,以调动地方发展风电的积极性。 “虽然风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但这些都是‘成长中的烦恼’。”史立山满怀信心地说,“作为全球最成熟的可再生‘绿色能源’,风电在我国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