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629  添加时间:2008-10-20 【 打印此页
 
军品市场进一步开放

    “军”“民”融合激发活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18日表示,将健全国家层面的军民结合促进机制,进一步开放军品市场;同时,建立军品的市场退出机制,将经营不善、管理混乱的企业淘汰出局,最终的目标是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融入国家工业化体系。

  分析人士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军工行业打破垄断加速进行。在扩大军工企业经营自主性的同时,“市场机制、优胜劣汰、投入产出、成本核算”将成为军工企业未来发展的主题词。

  市场化主导未来发展

  李毅中在国防科工局考察工作时提出,要“积极探索军民结合的市场化途径,支持进一步开放军品市场。完善军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具备条件的民用企事业单位可以公平合法地进入军品市场,壮大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时,建立军品的市场退出机制,将经营不善、管理混乱的企业淘汰出局。”

  业内人士称,上述表态给军工企业“敲响了警钟”,警示其“不要盲目乐观”,军工行业必须打破垄断,实现“优胜劣汰”,强化“成本核算”,真正融入到国家工业化的体系中来。

  李毅中表示,要积极推进军民用高技术双向转移,大力拓展军转民、民参军的渠道;加快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规划,制定鼓励支持政策和措施;加快推进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辐射,引导和带动民用先进技术转移进入军用领域。

  他还特别指出,军工行业要“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国防科工局“要创新工作方式,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不走老路;落实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机构分开。”

  这也意味着,作为军工科研生产的主管部门,国家国防科工局将主要定位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重大事项的组织协调,军工企业经营活动的自主性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民参军”再现曙光

  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传统军工研制长期垄断带来的种种弊端,决策层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号召“军转民”,另一方面是允许“民参军”。2005年,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批准非公企业进入五大领域的《36条》,明确提出允许民企进入国防科技领域。而去年8月2日,国防科工委印发的《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指南》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军工企业合作,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从此,民企不仅在机制上给包括航天在内的军工企业注入了活力,还对在高科技领域赶超世界强国起到多种重要作用。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姜鲁鸣曾表示,目前民营经济在基础条件尤其是技术条件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为研制生产现代信息化武器装备提供支撑的能力。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民用经济在高科技的某些领域,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制造技术和材料技术等方面已经超过军工部门,民用产品与军用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不断提高。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07年中国的国防预算是3509.21亿元,其中装备费用约占三分之一。有大炮,也有黄油——中国的军工产业充满了想象空间。

  蛋糕虽大,但吃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库桂生少将表示,目前国内已有数百家民营企业担负了军品生产任务。但“民参军”中的大部分是做核心军工企业的配套生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配套。民营企业的产品目前只处在三级、四级配套的层面,一级配套的产品还是由核心的国有军工企业完成。

  事实上,按照国防大学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沈志华的说法,“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通用性越强,非公有制经济介入的程度越深;反之,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差别性越大,非公有制经济介入的难度就越大。”

  业内人士称,李毅中的讲话再度为“民参军”定了调,有理由相信,未来军工行业将呈现出积极开放、充满活力的新局面。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陆洲

 
来源(电气市场网:http://www.em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