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有343家企业参与角逐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评选。总共20个名额,谁上?谁下?在刚刚进行的第二批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评审中,这个问题难住了诸多评审专家。对照并不宽松的评审条件,符合要求的候选企业的确越来越多了。 与首批小巨人工程启动时194家申请企业相比,2007年的评选吸引了343家企业参与角逐。面对企业挡不住的创新热情与水涨船高的创新能力,工程加大了扶持力度。最终,20家小巨人企业与99家小巨人培育企业共获得市区两级政府资助近2.6亿元,比2006年增加1亿元。 科技“小巨人”优中选优难度递增的背后,是近年来政府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大力培育。与初创型企业“嗷嗷待哺”的状态相比,进入“青春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多遭遇的则是“成长的烦恼”,即如何在持续创新与规模扩张的“平衡木”上找准重心。2006年,市科委与市经委共同启动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工程,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性较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连续跟踪和重点扶持。首批2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与50家小巨人培育企业共获得市区两级政府资助1.6亿元,带动企业创新投入24亿余元。 事实上,小巨人工程为企业带来的不止是研发资金上的补贴,还包括项目、平台、人才等各方面扶持,这一系列有形支持又在无形之中随之化作企业不懈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据市科委对于首批小巨人工程入选企业的中期检查显示,20家小巨人企业2006年度销售收入达67.8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近3.4亿元;50家小巨人培育企业2006年度销售收入达51.1亿元,平均每家企业逾亿元。在市场规模越做越大的同时,入选企业的创新家底也变得日益殷实:截至2007年7月底,70家企业总共拥有专利1136项,比入选时增长53%。 不容忽视的是,小巨人工程的示范效应直接来自于市区联动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凡是入选小巨人工程的企业都将获得由市区两级财政给予的1誜1配套资金资助。另一方面,继市级小巨人工程启动之后,各区县根据区域产业定位,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小巨人工程。比如,徐汇区按照重点推进、重点培育、重点跟踪三个层次对于区级小巨人给予100万、80万和50万元的资金扶持;杨浦区在设立“小巨人”专项配套资金的同时,还建立起2000万元的贷款担保专项资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供部分贴息、担保贴费和贷款损账补贴;闵行区在全区4000多家科技型企业中开展“寻找小巨人行动”,竟一下子找出16匹“黑马”,成功入选第二批小巨人工程。 从创业孵化到科技小巨人工程,申城正努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构筑健康的生态环境和完整的服务链,帮助企业降低创业门槛和创新成本。据预计,随着政府采购等相关配套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到2010年,全市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年销售额累计将超过1000亿元。 2007年上海日之升经过层层筛选,跻身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成为一块极富科技内涵的上海名优品牌. 来源:上海日之升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