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092  添加时间:2008-1-29 【 打印此页
 
中国石油储备势在必行 有望平抑世界油价波动

    中国石油储备制度已渐行渐近。7月末,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徐永盛表示,中国将会循序渐进地完成石油战略储备,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中国何时启动石油战略储备并不重要,考虑到中国计划向石油储备基地注入的数量相当有限,因而其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亦不会太大。

  中国作为一个不断成长的发展中大国,石油的消费量正在与日俱增。据国际能源署在今年7月12日发布的《石油市场报告》,2006年下半年与2007年全年中国石油需求预计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因为约占中国石油需求40%的交通用油需求料将继续上升;中国2006年石油日需求量将在2005年662万桶的基础上增长6.1%,2007年增长5.5%。

  在石油消费高速增长的态势下,建立中国独立的石油储备体系是出于战略上的需要。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美国的石油储备为158天,日本的石油储备为161天),中国的零储备制度使中国经济在最近两年的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中吃尽了苦头。中国的石油进口、炼化等一系列企业均承担了巨大的石油价格上涨成本。建立中国独立的石油储备制度势在必行。

  然而如何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则更多的是一个战术上的概念。首先可以确定一点,中国实行石油战略储备的目标是规避国际油价波动的风险,因而中国建立石油储备导致世界原油价格上涨绝对不是中国愿意看到的。这一根本目标的存在也击碎了西方部分媒体所传言的中国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将危及世界石油价格稳定,导致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扬的谣言。

  从现有的已经呈报国务院的中国筹建石油储备中心的运作方案来看,其机制设计的确是在规避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震荡。

  首先,国有储备体系将采纳国储粮与国储棉的运作方式,即以国有独资的方式受国务院委托进行国家储备的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一成功的运作模式避免了单纯的行政性管理模式的低效性与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石油储备高位套牢的可能性。

  国储制度还将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经营战略引入机制,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将风险分散,也是为了避免在某一时间段上价格居于高位所带来的套牢风险。如国家将石油注入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注入1400万吨,按目前的消费量相当于全国30天的规模,以后二三期还将分别注入2800万吨。这样的运营方式也从客观上规避了对国际油价的短期冲击。国际原油交易专家也表示,在先期的储油操作上,如果操作得当,中国进口或者从国内获得油源并不会造成市场的波动。

  其次,国有储备制度仅仅是中国石油储备制度中的一部分,商业强制储备同样不可或缺。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尤其是与我国有相似之处的日本模式来看,国家储备与商业储备两者不可偏废。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助于减轻财政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利用商业储备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合理调节石油储备。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企业将是强制商业储备的主力。但是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为主进行的商用储备,总数量不超过使用21天,其改进的空间仍然相当巨大。

  再次,油源问题是真正直接关系到国际油价波动的主因。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凤起披露,目前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已确定将主要以“份额油”为主,所谓份额油是指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而不是从国际原油市场上直接采购的方式,因而中国建立石油储备制度亦不会对国际油价构成太大冲击。
 

来源:中国经济网

 
来源(电气市场网:http://www.em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