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出现在芯片产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正高悬于更多的新兴行业之上,如何避免相同的问题被复制,更多地需要从产业扶持政策与体制中破解。 芯片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并非独有。
自2009年以来,新一轮以科技带动的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中,各地逐渐消退的芯片产业热情,正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
在这一轮新的产业圈地热潮中,被忽视的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市场与体制风险,又再次潜伏其中,并有可能导致更多成芯的出现。
新“一号产业”潮涌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替代“一号产业”成为新的热潮。
2009年以来,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出台,让正对芯片业热情消退的地方政府们找到了新的“科技产业方向”。从过去的扎堆上马集成电路,向“投资更少、产出更快、盈利更多”的光伏、LED、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聚集,已变成地方政府的新趋势。
2010年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表示,中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尚未出台,地方政府就已经一哄而上——有18个省区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个别省市甚至制定出打造上千亿元、上万亿元的新能源产业规划。
在这个过程中,芯片业的故事正在重演:地方政府被拉升产业升级、改善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的预期所诱惑,不惜承担巨大的风险,代行投资人甚至企业的职责,而与芯片类似,这些行业也大多是外资占据技术、市场与资金主动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高风险行业。
而在被热炒的很多领域中,由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内企业更多的只能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上展开竞争,无法形成产业互补发展。比如物联网,很多挂着“国产”标牌的设备与应用中,使用的依然是外资品牌的核心芯片、传感器。
警惕赶超战略
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意图,在于通过新一轮以科技带动的产业变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家综合实力长远发展的赶超战略,但由于地方意志的潮涌,国家赶超战略的落实有可能演变为扭曲市场的病因。
“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很可能出现比发达国家更大而频繁的周期波动与经济危机。”在2009年末完成的一份报告中,林毅夫等北大专家表示,由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投资的多是已在发达国家发展成熟、技术相对稳定、产品市场已经存在的产业,“后发优势”使得它们得以通过对发达国家相关产业发展历程等已有技术、市场情况的分析,很容易对产业的前景正确预知并达成共识,并引发企业和资金大量涌入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出现投资“潮涌”。
“发展中国家常常以投资拉动经济,并且投资来源相对分散,更加增大了投资规模并加剧了企业对其他投资情况的估计和协调难度。”该报告说。 这样的现象,曾经出现在芯片产业,现在则正在战略新兴产业酝酿爆发。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产业的潮涌,国家对产业的扶持资源被稀释,或是因利益难以平衡而不断推后,以致错过产业发展的黄金时间。
对此,有专家认为,一个可行的模式是,政府可以先放任企业进行一轮市场淘汰,再择其优胜者给予扶持。此举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可以规避直接扶持带来的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
不过,现有的情况是,在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扶持更多还停留于“普惠”和早期扶持的“一锤子买卖”,当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需要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压制和资本渗透时,国家缺乏系统性的保护与扶持。
一位专家表示,国家部委和各级财政其实也经常对产业进行补贴,但这些补贴过于分散,而且金额普遍偏少,对于创业期的公司可能是及时雨,但对最饥渴的高投资行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这样的补贴却非常鸡肋。
采访中,一位地方政府官员曾颇多感慨:纵观中国高科技产业投资,从深天马、上广电、京东方到中芯国际,这些在核心产业链卡位的企业或已经倒下,或依靠地方政府和企业自己的挣扎努力,与国际竞争对手的搏杀只能孤军奋战。
给政策不如给市场
不过,国家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扶持手段能否更加多元化,值得期待。
此前,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是由地方政府和企业拉动的投资项目,中国本土汽车产业出现了较多成功者,但芯片行业至今却徘徊不前?
分析人士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庞大内需市场拉动了很多本土汽车厂商增长,而在芯片领域,规模最大的PC、通讯、存储器市场,以及大量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市场,都被国外企业占据,所以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稍作正面抵抗,即会遭到严厉清洗。
一个例子正是DRAM,这一领域已经被三星牢牢把持,芯片业内人士透露,DRAM产业发展过程中,很多的价格波动甚至崩盘背后,都隐现三星的身影。凭籍技术、资金和市场规模优势,通过不计成本的打压,三星可以将其他所有厂商在DRAM领域的威胁彻底扫除。
“着眼内需是最好的办法。”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主任邱善勤认为,过去10年来,中国芯片业一直在走让出市场、让出资源换取技术的道路,但现在国内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这一策略已非上策。
“我认为,芯片产业的扶持思路应该要变化,我们要着眼内需市场,更多提供应用市场而不是资金扶持。”邱善勤说,企业的强大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市场,在国内,很多发展较好的芯片厂商,都是借助身份证、公交卡、机顶盒等产品市场获得发展,未来这样的政策推广应该可以尝试进一步推广,比如沿循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成功模式,以政策鼓励中国用户使用本土芯片的产品,“这样的方式比资金扶持更合理、更有效。”
“给钱不如给政策,给政策不如给市场。”邱善勤说。
发改委宏观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也曾表示,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对企业更多是直接的资金扶持,对象也主要是国企,现在战略新兴产业中,则更多地通过更加多元的方式,除了政府拿出资金扶持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更将以比如通过政府采购,鼓励应用等政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