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海土地紧缺迫使孙铁囤远走常州,作为国内最大光伏企业之一亿晶光电的总经理,孙说:“原来的企业就70亩地,无法获得新土地,发展空间太有限了。” 不过,就在孙出走的那一年,一家来自河北的光伏企业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龙”)却在上海一次性获得了令人垂涎的280亩土地。
坐落在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的晶龙太阳能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晶龙产业园”)就是上述280亩地的产物。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家雄心勃勃开发光伏产业的企业,其所在的产业园区至今近四分之三的土地杂草从生。
与此相对应的是,产业园区所在的奉贤区,工业用地的供应极度紧张,奉贤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副局长陆其辉向本报记者表示:“我们每年只能满足区里一部分企业的用地要求,工业用地供给很不足。”
愿荒地如此,原因何在?
“政策地”的花样
时间回到三年前,2006年5月18日,河北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闵行出口加工区签定《投资协议书》,计划建设一座年生产200MW太阳能电池的晶龙产业园,园区占地700亩,并将另外预留土地500亩。
“当时,太阳能很热,晶龙被列为重点项目。”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副总经理徐雪峰向本报记者表示。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同月,国务院发布《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政策及细则;同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相关机构完成了野心勃勃的“十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与2004年德国太阳能屋顶总数相当)。
“晶龙这个项目由市里领导亲自抓。”徐雪峰表示,由于晶龙是国内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落地上海得到了政府鼎力支持”。
《投资协议书》显示,晶龙将以8万/亩的价格获得面积约近700亩的土地,同时,五年内,若晶龙相关关联投资对奉贤区地方税收贡献累计超过5000万,则按超过额的20%返还给晶龙,而且如果五年内晶龙产业园产值达到150亿以上,则可以8万/亩的价格受让另外的500亩地,而据了解,2006年,8万元/亩的价格仅为市价的一半。
不过,晶龙实际只于2007年10月和2008年3月获得280亩工业用地和26.3亩配套的企业生活用地,地价为28.8万和35.8万。
陆其辉及徐雪峰表示,由于2006年之后,国有土地实行改革,“《投资协议书》的土地出让计划作废”,“晶龙竞标了280亩的工业用地,价格为28.8万/亩”,不过,“这是最低的工业用地出让价”。
据奉贤区国土规划局土地管理科朱科长回忆,“这么大的单块土地出让,区里近几年也就这一次”。
按照晶龙与上海方面签订的协议,晶龙应兴建一个“包括单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及封装在内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在2009年底前完成全部建设并投产,形成约150亿人民币的年产值。
但离2006年5月18日已过去三年有余,晶龙在280亩的土地上仅仅建了三个厂房,其中一个租给晶澳, 2008年10月,晶龙在上海的280亩地上才迎来它的第一批员工,至今才拥有90MW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
然而就是这唯一运作中的厂房,其建筑利用率也仅三分之一。而另外两个厂房,从建立至今就一直空在那儿。
“晶龙产业园使用率不高,主要是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徐雪峰表示,2008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迫使晶龙推迟相关项目的建设。
全球光伏市场的波动情况可以从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上一见端倪,2006年国际光伏用多晶硅价格为150美元/千克,是2000年的十倍以上。至2007年,多晶硅已超过300美元/千克,至2008年,多晶硅价格创造历史性的500美元/千克,但从进入2008年4季度后,多晶硅价格一泄千里,于2009年一季度跌破100美元/千克。
据了解,中国光伏产品90%以上出口国外,主要目的地欧洲受金融危机影响,订单增速低于市场预期,这导致国内新增产能无法释放,再加之多晶硅价格下跌太快,造成光伏企业库存损失严重,国内数百家光伏企业倒闭。
不过,“受到冲击的大都是小企业。”孙铁囤表示,在金融危机中,国外光伏市场仍然保持着增长,“只是增速放缓,一些小企业被淘汰,我们就一直在增长”。
而且令人不解的是,同一时期,晶澳却在其它地方大兴土木,2007年3月,晶澳在宁晋兴建了100MW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线,并且于2007年8月正式投产,2008年2月,晶澳在扬州设立新的太阳能产业基地,2008年6月,宁晋年生产250MW太阳能电池的新厂投产,2008年8月,扬州生产基地一期生产线开始投产预计年产能为350MW。
政策空间
“我们的用地指标非常紧,每年都只能满足区里一部分企业的用地要求。”陆其辉表示,奉贤区每年大概有5000亩的工业用地指标,“要获得大块土地是非常困难的”。
据了解,仅今年奉贤区的工业用地最低挂牌价就为32.6万元/亩,相比于当年晶龙28.8万/亩的价格已经上涨了13%,而且晶龙产业园位了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里面的闵行出口加工区,区内无需交纳任何流转税,并驻有海关,可以直接出口国外,正如徐雪峰所言“这种工业用地很难得,一般的企业,我们是不会让他们加工区的”。
《投资协议书》显示,晶龙在土地使用年限内“可将该土地用于转让、出租、抵押或其他经济活动”。
一位曾在闵行出口加工区工作过的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以现在市场情况来看,晶龙把上述300亩地进行抵押的话可获得近亿元的贷款,另外“还可以出租厂房,晶澳就是在租厂房”,而徐雪峰坦承,对于晶龙“合理出租厂房,我们也没法干涉”。
按照相关规定,晶龙产业园五年时间如未完成相关建设,土地将被政府收回。
具体来说,晶龙在获取土地三年后,必须达到25%的土地使用率,否则会被征收闲置土地费用,直至第五年无偿收回。
由于晶龙在两年内所建的三个厂房占晶龙产业总面积的28.6%,已超过25%的国家标准,因此无法作为闲置土地论处。“即使是空厂房,按国家规定也算使用了。”朱科长表示。
“依据相关规定,企业使用土地会有一定的缓冲期,比如在签订土地交易合同后,我们一般会给企业半年的准备期,让它去办理建设使用所需要的证件,以后土地建设使用情况也要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朱科长进一步表示。
“利用太阳能获得政府支持的机会,来获得稀缺资源比如土地的现象,确实存在,很多太阳能企业一圈就是近千亩的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太阳能行业专家向本报记者表示,“对于企业来说拥有土地肯定有利无害,特别是在上海这个土地稀缺的城市。”
事实上,利用新能源政策优惠获得土地并非个案,英利集团海口高新区狮子岭工业园项目,虽然规划产能仅为与晶龙产业园项目的一半——年产1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完整产业链项目,但用地却不少,约260亩。
光伏企业与当地政府甚至开始合作开发工业区,号称要打造千亿产业基地的无锡新区尚德光伏产业园即是其中一例,总规划达3000亩,而同样规模为千亿产值基地的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则更夸张,占地超过7000亩。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