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来,在工程车、牵引车轮番拉动下,重卡行业回暖日趋加温,特别是用于公路运输的牵引车伴随经济的回暖在八九月份出现的火爆行情,让在年初心灰意冷的经销商们笑逐颜开。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国庆前后走访山东区域重卡经销商时发现,对于这种火爆,经销商们仍保留一丝谨慎,对未来行情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尤其是明年的重卡销售情况,他们认为“还将取决于经济的持续回暖程度;如果经济继续回暖,明年的重卡市场值得期待。” 重卡市场逐月向好
工程车在二季度的优异表现给中国重卡市场带来了惊喜。上半年,国内重卡市场在4万亿投资带动下,需求增长远远好于年初大家的预期,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的工程类重卡表现抢眼。
中国重汽的一位经销商王经理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各家的重卡销量跟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还是比较明显的,但重汽3到6月的重卡销量还可以。”
3月份到6月份之所以“表现还可以”,主要原因是国家大力投资于基建工程直接带动了工程类重卡销量的上升。王经理说:“上半年基建投资较多,对工程类重卡的需求较大,尤其是3、4月份,工程类重卡销量很好。”另一位中国重汽经销商于经理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去年上半年由于奥运工程等基建设施较多,重卡销量非常火爆,到了9月份以后重卡市场很冷,直到今年上半年有所好转,3、4月份火了一阵”。但她也表示,尽管上半年工程类重卡销量还可以,但总量仍是不能与去年同期相比。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也表明,国家的政策支持直接导致3、4月份工程类重卡走俏,4月中下旬之后,工程类重卡新增和更新需求逐渐放缓,重卡市场步入了以牵引车销售为增长动力的牵引车行情,延续了重卡回暖行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产销数据显示,今年8月重卡销售5.68万辆,环比增长5.93%,同比增长71.84%。以牵引车为强项的一汽解放重卡表现抢眼,8月份月度销量达到1.42万辆,在重卡行业销量排行榜上位居第一。
牵引车市场日趋火爆
作为一汽解放山东区域的经销商,姜经理对牵引车今年的销量很是满意,“今年的销售情况很好,4月份以来重卡市场情况开始转好,牵引车市场销量和增长都很大。4月、5月、6月三个月的销量非常好,7月份销量一般,到了8、9月份又非常火爆。”牵引车销量的火爆使得生产厂家订单饱满,“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原来一辆车下订单后只需要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提车,但是现在却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提取。”
对于牵引车市场的火爆,他认为一方面是养路费的取消大大降低车主的营运成本;另一个则是经济的逐步好转,拉动了物流行业的复苏,也提升了牵引车的市场需求。
“养路费的取消对牵引车市场需求影响非常大。拿山东地区来说,按照原来养路费的收费标准,一辆30吨的重卡每个月仅养路费就要花6000多元,今年养路费取消后,运输成本降低,市场需求大规模释放,牵引车市场开始出现好转。另外,随着中长途物流市场的启动,5、6月份牵引车开始出现快速增长。”
这一市场冷暖的变化,在物流城跑物流的赵师傅感受最为明显。在他眼里,跑大车一度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跑大车的哪有不赚钱的”。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像他这样的中长途司机,去年下半年的收入就大不如以前了,长途费用高,但载货量下降,真是“挣的没有赔的多。”随着今年经济好转,赵师傅的生意逐步好起来了,4月份以来就没怎么好好休息过。赵师傅还满脸笑容说:“现在经济情况是越来越好了,‘十一’过了再上一辆车。”
谨慎乐观看后市
乱花渐欲迷人眼,牵引车的火爆行情正在引发大家对重卡全面复苏的美好想象。然而,销售商们却对未来仍抱有相当的谨慎,对重卡市场的整体复苏持谨慎的乐观。他们认为,重卡下半年以及明年的销售还有赖于经济的回暖程度、基础建设和房地产投资的力度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
“金九银十是重卡市场传统销售旺季,在公路货运等主要下游市场逐渐恢复的拉动下,牵引车也有望继续支撑重卡市场的需求,下半年最后一季度的牵引车市场同比来看仍然会有不错的表现。随着经济进一步的回暖,市场会增加对牵引车的需求,明年的牵引车市场也值得看好。”作为在牵引车市场表现较为突出的一汽解放的经销商,姜经理仍不敢过分乐观,“考虑到整体的市场容量,像8、9月份的这种火爆不太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作为在年初工程车市场有优异表现的中国重汽的经销商,王经理的看法更为谨慎。他的着眼点是他的客户——工程商们,“现在工程商的生意不好做,很多工程商不愿意承担风险购进新车,而是买辆二手车先干着”。
年末年初是工程车的传统旺季,王经理表示,“预计11月、12月份工程类重卡的销量会小有抬头。”但对于整个下半年,他认为,“形势比去年同期会好一些,肯定会有所增长,但具体多少不一定,工程类重卡销量估计难有较大改善,再过两个月就不适合开工了,工程类重卡的销量自然不会有明显提高。明年上半年行业应该会好转不少,但最终明年销售情况如何,仍要看国家的政策指向,如果明年国家在基建设施投资这块仍然有大力度,工程类重卡销量仍然会不错。”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康书伟 实习记者 张亚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