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名列前茅的大桥几乎有一半在中国。”“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现在一年钢产量已超过5亿吨。”“我国铁路路网由1949年的2.2万公里发展到现在的8万公里,已居世界第三位。”“长江三峡已被外国人评为世界十大可再生能源工程之一。”在今天(9月21日)由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中国工程科技60年成就”座谈会上,多位院士以自己所研究领域为例,畅谈伟大祖国60年来的巨大变化。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座谈会上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工程科技的发展历程。他说,60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从饱经战乱、满目疮痍、积弱积贫中站了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60年来,我们工程科技界以祖国的发展与强盛为己任,克服种种困难,攻克无数技术难关,实现了工程科技总体水平大幅提升,支撑了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并在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智力和技术支撑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徐匡迪强调,工程科技界应放眼全球,展望未来,清醒地认识我国与世界工程科技先进水平的差距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认真思考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王永志、金怡濂分别从载人航天和巨型计算机领域介绍了我国科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刘德培、孙永福、陆佑楣、林元培、傅志寰、翟光明、殷瑞钰等院士也分别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各工程技术领域发生的巨变。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主持了今天的座谈会,副院长邬贺铨、刘德培、旭日干等参加会议。(记者 李大庆 科技日报)
徐匡迪:未来六十年中国工程科技将取得更大成就
9月21日,由中国工程院举办的中国工程科技60年成就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副院长邬贺铨、副院长刘德培等领导以及参与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项目的著名院士一起,共同回顾了过去60年我国工程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并对未来的发展作了预测与展望。
徐匡迪表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曾无数次与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强国地位被世界新崛起的以先进的工程技术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所代替。建国60年来,我国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一系列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经济建设成就辉煌,综合国力大幅提高。我国从一个人口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核心就是依靠工程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徐匡迪指出,在以往的社会发展中,工程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发展的紧迫性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他预计:“在今后的60年间,中国的工程科技很可能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陆佑楣、王永志、翟光明等分别就自己亲身参与的中国铁路、三峡工程、中国航天等重大工程项目及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作了总结。
从这些介绍中,《科学时报》记者了解到,就铁路发展而言,从现在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由目前的8万公里达到11万公里以上,电气化率、复线率将分别达到50%以上,将建成总长13000公里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贯通东西南北中的区际干线网和主要城市群的城际铁路网,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基本实现铁路现代化;在载人航天方面,我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目前该工程已进入了第二步第一阶段,成功实施了神舟六号多人多天飞行实验和神舟七号出舱活动飞行实验,紧接着要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实验,该任务即将进入正样研制阶段,载人空间站等后续工程的实施方案正在立项审批过程中;就中国石油来说,截至2008年底,我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89亿吨,探明率22.5%,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9万亿方,探明率11.3%。而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刚刚起步,仅煤层气有探明储量1343亿方,探明率不到0.3%。油气整体探明率仍较低,发展潜力较大。(计红梅 来源: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