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底,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中国气象局共同开展的“风能资源观测网”工作――在风能丰富、具有风电开发潜力的区域建设400座70米至120米的测风观测塔已经完成。“目前,气象部门正逐一对测风塔进行测试验收,9月底前全部完成验收和整改。”中国气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全部采用我国自主技术
在所建的400座测风塔中,70米的有329座,这是主流测风塔的高度;100米的68座,120米的3座,带有科研性质。这些测风塔分层记录不同高度、每一时刻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和气压等信息,并通过技术人员随身携带的数据采集器,以自动短信的方式向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技术中心“实时播报”。
《中国能源报》记者联系到负责风能观测网技术服务的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该公司总工程师王平表示:“这次所建的风能观测塔全部采用国产观测仪器,采用我国自主技术。从2008年底开始,部分风塔已经开始传送数据,数据上传率达90%。通过国家计量标准站的风洞试验,显示国内的仪器比国外同类测风仪器还要精确。”
据了解,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气象局先后组织了3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初步探明了我国风能资源宏观分布的情况。但前3次普查都是以10米高度的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为主,同时受气象台站分布限制,致使此前掌握的风能资源不够准确和精细。
此次覆盖全国的400座测风塔,分布上有疏有密。在西北、华北、东北及东南沿海等风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每万平方公里就设有1座测风塔;在风能资源欠丰富的内陆地区,如湖南、重庆等地,则有代表性地选取详查点;在空气稀薄的西藏,也有3座测风塔常年观测。最终,风能地图的分辨率将精确到1公里。
从源头上把脉风电业
“发展风电必须先普查清楚风能资源的储量,风电厂选址也需要评估可开发量。”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日前在沈阳表示,风能观测网的建成将实现对风能资源的专业化、规范化观测,为深入利用风能资源奠定基础。
据中投顾问最新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风力发电达到126亿千瓦时,占同期全国发电量约1%。目前我国已成为亚洲第一风能利用大国。另外,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1181万千瓦,同比增长101%。但国家电监会近日公布的《我国风电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全国风电场普遍经营困难,甚至亏损,还有近1/3的风电机组处于闲置状态。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以上数据说明虽然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基本上还处于无序发展阶段,并没有真正步入正轨。风能观测网投入运行,可以说是从源头上为风电产业把脉,这也将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风能观测网也将对我国4类风能资源区的具体划分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风电场开发的个例表明,我国实际的年平均风速、湍流强度等在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找不到匹配的等级,以至于风电开发商找不到符合实际风况的合理、经济的风机。因此,通过风能资源观测网的气象观测资料,我国风机设计和制造可以按照区域特征来做,从而提高风电场的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
2年后变成自动气象站
“观测塔建成后,气象部门将在1―2年时间内对测风观测塔进行连续观测,提出全国风能资源的详查与评价结果,建立集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数值模拟和综合评价为一体的国家风能资源评价体系。”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中心主任陶树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我国的陆地风能资源潜力约为3亿千瓦,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近海地区也拥有较丰富的风电资源。目前,风能预报所需的软件系统、数值模拟技术等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国内在实践应用方面尚欠缺。考虑到风能预报系统的自身因素,再加上风电机老化、周围植被改变等因素,我国的风能预报误差将不会超过20%。
据了解,国外的测风仪器是当耗材处理,用2年后基本扔掉。而我国的测风塔在完成2年的使命之后,不会废弃,还将作为一个自动气象站进行边界层观测,为提高预报精度和其他气象科研工作继续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