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掮客调查:银行低利率挤压生存空间变小 “包装”不仅是娱乐圈的潜规则,票据贴现业务亦然。
和娱乐圈中的经纪人一样,票据市场中同样有一拨人专门从事包装票据的生意,你可以称他们为票据“掮客”。
在票据业务最为发达的浙江,寻觅这些掮客并非难事。
2月27日,以咨询票据贴现利率为由,本报记者辗转联系上一名掮客。得知记者手中有票据资源和银行渠道,此人立刻表现出浓厚的合作兴趣。
“小额的票据要贵一点,大额的比如500万元一张的,我们就便宜得多。”这位掮客在介绍他的贴现利率时说,光票(指没有开户资料和合同资料,只有一张银行承兑汇票)也可以做,但贴现利率相对高些。
“你把光票给他们,他们可以把剩下的所有手续办好,银行要什么资料,他们就能提供什么,然后再找外地银行去贴现。”2月27日,浙江一位资深银行票据业务人士说,有时,银行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今年1月份,在当月1.5万亿元的对公人民币贷款增量中,票据融资占比达41.6%,增加6239亿元。这其中是否有被“包装”过的票据贴现?规模多大?资金又流向哪里?
“票据包装”生产线
目前的贴现利率情况怎样?
答:贴现利率每天都不一样,我们也是以人民银行的利率来调整的。
从网上报价看,杭州市场上月息在1.2‰、1.3‰的水平,现在还这么低吗?
答:基本上跟这个差不多,高也高不过0.005个点。
如果拿光票来贴现,是否利率高一些?
答:相对来讲,光票的利率要高一点点。
如果有交易合同等资料的票据,贴现利率是否便宜一点?
答:根据你每个月有多少量,我再确定给你什么样的价格。
……
这是记者以客户身份和前述杭州某票据“掮客”的对话。
“这些掮客实际上就是票据包装公司,帮助企业把没有真实贸易背景,不符合银行贴现条件的票据进行包装,以满足银行贴现要求,拿到资金。”山东某银行的一位票据业务人士解释说。
因为银行在办理贴现时,需要企业提供增值税发票、交易合同等资料,如果企业手中的票据本身存在瑕疵,比如没有真实贸易背景,或在票据背书环节,前手后手的关联关系、逻辑性不够强,掮客都可以进行包装。
票据包装很简单,两个人,一张桌,几个公章就可以干了。比如伪造增值税发票,只要有电脑和制图软件,有图片库,还有一大堆真实发票,把真实发票上的数字挖挖补补,填上企业的名字,要多大的金额都能帮你搞定。
票据中介一般都设有几个空壳公司,便于腾挪,设计贸易背景和背书关系。在做好贸易背景资料后,中介将票据拿到异地银行申请贴现,可以从中盈利,表现为利差或咨询费。
利差为中介向企业收取的贴现利率高出银行贴现利率的部分,一张500万元的6个月期银行承兑汇票,假设中介向企业收取的贴现率为1.4‰(月息,下同),而中介到银行贴现时,银行的贴现率为1.3‰,中介赚取的利差收入约为0.3万元(500万×0.1‰×6)。大的中介每天经办的票据贴现量可达到几亿元,利差获利十分可观。
票据包装也是“技术活”,难易程度要视票据金额和企业提供资料的详细程度而定,这又决定了贴现利率的高低。
“金额越大的票据贴现利率越低,光票的贴现利率相对资料票(提供开户资料及交易合同资料)要高一些,但高出的幅度不大。”上述掮客对记者说。
除票据包装外,如果企业或银行需要达到某种阶段性的特定目的,也会寻求掮客来完成。比如票据套利。因为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要高于票据贴现利率,企业可以先开票,随后贴现,拿到钱存入银行,实现套利,而这往往需要掮客的帮助。
现行的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65‰(月息),而票据市场的直贴现利率约为1.4‰,6个月的利差为1.5‰。如果套利渠道畅通,以1亿元计算,企业可获得利润10万左右(利息收入15万元-承兑手续费5万元)。
借助这个套利链条,企业可运用贴现资金循环操作,获得高利润,并且不占用资金,银行可获得定期存款和贴现利息收入,掮客则拿到了不菲的咨询费。
追逐着灰色利润,掮客们浪迹天涯,从东北到四川、安徽、河南、浙江、江苏,都有掮客出没。
他们神通广大,“一些中介不仅给银行介绍票源,有时自己还吃进票据,再倒出去。有的中介能够倒几十亿元的票据,个人甚至都能倒上亿元的票据。”山东银监局局长周忠明说。周曾在东南沿海调研过票据中介问题。与银行的“绯闻”
这条灰色生产线,离开了银行渠道是无法搭建起来的。“所以能够操作这种事的,一般都是有特殊关系的人。”上述浙江资深票据业务人士说。
所谓银行渠道,主要是一部分有着完成原始积累和业务扩张诉求的中小银行,比如一些城市和农村的商业银行、信用社,甚至小型的股份制银行。
圈内人士都提及几年前在票据市场上风云一时的一家股份制银行。杭州银行界至今还用“彪悍”来形容其行事风格。
“几年前这家银行还没在杭州设分行,就有几名业务员驻扎杭州,专门收票,拿到票后通过银行间票据市场转贴给其他银行,赚取利差。这当中大量票源都是通过掮客渠道获取的。”杭州一位熟悉这家银行票据业务的知情人说。
在他看来,这代表了部分银行的行为模式——“上门打款”。一些在杭州没有分支机构的中小银行,在本土没有很好的票据资源,也没有好的贷款投向,资金运营压力较大,看到浙江这边票据资源充沛,于是便进军杭州,租个房子,设点收票。
浙江制造业发达,大量钢材需要从外地购入,而票据是钢材贸易中重要的结算工具,因此票源充足。
至于掮客的信息渠道何以灵通,业内人士分析,一个可能是与银行内部的客户经理有关。企业在银行开票,银行客户经理知道后,提供给中介,再找哪家银行贴现。
“大家都是有利益才做。我们的合作方式很明确,报出去多少(价格),肯定考虑到你的(一份)。”前述票据掮客说,他一向以此拉拢有着银行资源的“客户”。
银行卷入“票据食物链”,还因为它可以满足不同银行的个性化需求。
“表面看,到杭州收票的都是些地方中小银行,实际上他们拿到的票据,最终流向是大行。”前述山东某银行票据人士说,这些中小机构有点像大行票据业务的“前台”。
他认为,在票据直贴(直接受理企业的贴现)业务上,大行的优势并不明显。“直贴业务要求手续相对灵活、业务处理要快、打款要快,而大行相对慢一些;正是由于个性化需求和差异的存在,才能产生这种市场分工”。
今年1月,一些银行票据融资增加较多,其中并非均为直贴业务形成。比如上海,当月中资金融机构票据融资增加308.7亿元,其中99%为买断式转贴现。低利率挤压
区别于正常的支付功能,银行承兑汇票还被某些企业当作融资工具来使用,业内称为“融资票”。“参与各方都有默契,企业拿到银行承兑汇票,马上到相关银行贴现,很快就拿到钱。”
如果企业缴纳保证金,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再贴现拿到资金,反复操作,就会虚增存款(保证金存款)、贷款(票据融资)。
“理论上开票、贴现都是正常业务,但里面水比较深,杭州叫‘翻烧饼’,水加面,面加水,越翻越大。”浙江某股份制银行的一位人士说。
因此,从去年起,对于企业开票后直接贴现的业务,监管部门多番口头提示风险,浙江各家银行内部对“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各项存款余额"的比例有严格控制。
“今年,我们要求凡是中介介绍来的贴现业务一律不做。”上述浙江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说,该行现在对客户的要求是,开票用于支付,而不是去贴现,“所以杭州市场上1月份票据融资的增长是正常的,不大可能是虚增”。
今年1月,浙江省票据融资增量为217亿元,仅占贷款增量的18%,低于全国和东部其他省份的水平。
监管力度加大,银行风控加强后,掮客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2月27日,杭州的另一位掮客告知记者,他已不再从事票据贴现业务,转向贷款。
“今年以来,(票据)中介的日子不好过,主要是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实施后,利率太低,利差太薄,很难做。”2月27日,山东某银行的一位票据业务人士说。
“但掮客已经存在很多年,发展一直很好,也没出过什么票据大案,表明其存在有一定合理性。”前述山东某银行票据人士说,目前浙江银行业不欢迎掮客,乃是市场的自我修复,也是各家银行运用利益关系加以引导的结果。
比如,在银行内部的经济资本考核中,只要含有风险敞口,表外业务(如保函、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等)与表内业务均以相同的风险权重计算经济资本占用,如此一来,基层人员拓展表外业务的动力就相应减弱。